□本报记者 朱传忠
本报讯 振兴乡村,农村美是基础,农民富是目标。要使环境与经济发展互动起来,一揽子解决安居、宜居和发展的问题,植入产业是条好路径。东阳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产业植入,促进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探究出产业植入的多种模式,为振兴乡村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2017年,东阳市出台《关于深化产业植入助推大花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一年成形、两年成景”的规划要求,构建“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格局,梯度建设、有序推进产业植入工作。为避免重复建设、千篇一律,市里专门成立了“产业植入工作领导小组”来统抓,力求做到定位精准、布局合理、统筹发展。通过调研、申报、筛选,14个产业示范村和60个先行村作为一期工程于当年启动。市政府更是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对重点培育的产业植入精品村,给予最高可达1000万元的资金补助。
“‘大宋官窑 千年瑶仪’规划,就是在2017年提出来的,被列入首批精品村创建,以‘陶’‘窑’文化为主题。”南马镇联合村村主任张永进说,两年来,围绕大宋官窑文化创意、大禹治水文化体验等,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19个项目,先后推出陶艺农田、玩泥场、红窑土灶等系列产品,打造特色精品“南宋一村”。并且,紧扣A级景区村庄创建标准,扩充游客互动体验项目,引进企业打造宋朝风格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既承接了横店影视旅游的溢出效应,又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两年来,东阳注重激发农村带头人、乡贤和村民的创业热情,不断深化产业植入,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六石街道吴良村的项目带动模式,引入“东方伊甸园”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带动村里特色小吃、农家乐、民宿、民俗街等业态植入,实现了美丽经济的腾飞。湖溪镇上田村的资产盘活模式,将大会堂改造成婚宴农庄,填补了婚宴承接的空白,带动了村民在地就业。六石街道张麻车的无中生有模式,生出了一条3D墙绘游览线,成为人流汇聚的创意景点,不仅带火了民居租赁,也带动了青年创客的植入。此外,还有六石街道北后周村的众筹发展模式、南马镇防军村的电商助力模式等,这些产业植入模式,无不给相关村庄带来欣喜的变化。
在画水镇月峰村,上街自然村通过产业植入建起了一座“花果山”,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成为股东,还吸引了2位博士乡贤回村投资建设中澳生态园。下街自然村也心动了,着力提升环境质量,争取列入第二批产业植入精品村。
据市产业植入办介绍,目前,各乡镇结合乡村底色、做足产业特色,展现五彩乡村魅力,影视村、花海村、嬉水村、民宿村、创客村等正在加速推进。同时,坚持好中选优,启动第二批产业特色精品村培育工作,通过产业植入,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