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是根据水稻与鱼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置时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模式。我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青田的稻田养鱼于2005年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稻田养殖技术进步,我省稻田养鱼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已从过去的粗放型养殖向稻鱼提质增产型的稻鱼共生、稳粮增效型的稻鱼轮作方式转变,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稻鱼共生模式、稻鳅共生模式等,促进了粮食稳定和农民的增收,实现了稻鱼的双丰收。
1.稻田准备
养鱼稻田的准备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SC/T 1135.1-2017)的规定执行,开挖鱼沟,面积占比在10%以下。建好防逃设施。
2.水位管理
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可加深至15厘米;收割稻穗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厘米以上。
3.防逃
平时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
4.稻种选择
一般种植单季稻,且适当稀植。选择茎秆粗壮,株形中偏上,分蘖力、抗病虫害能力强和抗倒伏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如嘉禾218、嘉67、甬优15、嘉优中科3号等,具体品种要视各地气候等种植条件而定,每亩插9000-12000丛。
5.鱼种放养
养殖品种以适合稻田环境生活的田鱼、乌鳢、鲶鱼、湘云鲫、银鲫等为主,搭配少量草鱼,可以起到一定的田间除草作用。插秧后,秧苗返青时放养鱼种,鱼种规格为尾重30-50克,每亩放养200-400尾。培育鱼种的稻田,每亩放养夏花2000尾-2500尾。如采用套养方式,可放养冬片 500尾,夏花800-1000尾,既可出产成鱼,又可培育鱼种,解决翌年鱼种供应问题。
6.投饲
根据“四定”(定点、定时、定量、定质)原则,投喂颗粒饲料。根据季节和鱼生长期等因素,将投饵量控制在体重的2-4%。6月份前和9月份后每天投喂2次,6月-9月底每天3-4次。要注意养殖对象的最佳生长时节,相应加大投喂量。
7.防病
病害防控以生态防治为主,采用石灰水浸种、定期消毒等消灭病原。采用杀虫灯等物理方法或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用药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水稻施药前,先疏通鱼沟、鱼溜,加深田水至10厘米以上,粉剂趁早晨稻禾沾有露水时用喷粉器喷撒,水剂宜在晴天露水干后用喷雾器喷雾,应把药喷洒在稻禾上。施药时间应掌握在阴天或下午5时后。
稻鱼共生风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