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有,今年61岁,是遂昌县城中心菜市场内“朝凤经营部”老板。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民间绝技表演者,鼻梁顶梯、银枪刺喉、胸口碎大石等都是他的独门绝技。
前些日子,陈光有在府前广场表演了“胸口打麻糍”——躺在板凳上,胸口顶着一个大石臼,由两个年轻人同时用木槌将热气腾腾的糯米打成软糯可口的麻糍。这一打,给原本就小有名气的他,又“圈”了许多“粉”。
哪怕住猪栏,也要拜师学艺
陈光有自小有个武侠梦。15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个山东杂技团,演员们或是徒手变出美酒,或是用鼻尖顶住八仙桌,这些都让陈光有很是着迷。
杂技团在村里停留期间,陈光有每天都跟着他们,发誓要破解其中的奥秘。但他的心思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一气之下,母亲将他关在门外,好几天不让他进门,无奈之下的陈光有只能在猪栏过夜。
几天后,杂技团要离开了,陈光有央求团长收他做学徒,他甚至都来不及跟父母告别,就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生涯。
陈光有生性聪慧,加之刻苦训练,渐渐摸到了门道,并熟练掌握了各项技能。
然而,命运总会与人开玩笑,不久后的一次演出宣告了他学徒生涯的结束。在表演“玻璃顶塔”节目时,他不慎失手,头顶上叠了七层的玻璃杯打碎在了地上,玻璃杯里的热水也顺着头顶流遍了他全身。“师父用木棍打了我”,一气之下,陈光有选择了离开。
走南又闯北,在夹缝中生存
离开师傅的陈光有并没有就此放弃表演。他告诉笔者,在将近两年的演出过程中,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鼓励他创团,于是“仙霞杂技团”应运而生。
走南闯北,靠技艺谋生,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陈光有和团员们带着行装和道具,走到哪算哪,近到横店、杭州,远到西藏、马来西亚,都有他们的足迹。
1980年冬天,对于仙霞杂技团来说,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寒冬”。那一年,团里雇来运送道具的车辆发生了事故,驾驶员严重受伤,道具也毁损殆尽。陈光有用光了所有的积蓄,借光了团员们兜里所有的钱,凑足2000元,对驾驶员进行了补偿。这一次,几乎让他血本无归。
但是,陈光有依然没有放弃。那段时间,他带着团员们去农户家里讨饭吃,也曾用身上仅有的一角钱买了一斤盐,作为大家三天的“配菜”。他坚信,只要肯吃苦,肯坚持,一定能够改变窘境。
母亲一句话,他做起了生意
陈光有说,杂技是他的挚爱,也是他的媒人。1983年,25岁的陈光有和杂技团一起来到妙高街道大桥村表演魔术“空手变物”——在空箱里变出了鸡鸭,用白纸变出了现钞。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在场的村民,更牵动着占锦爱的心。
怀着对陈光有的爱慕和对民间艺术的好奇,占锦爱主动当起了陈光有演出期间的“临时售票员”。几天后,陈光有要离开村子时,占锦爱也随着他走了。这一走,占锦爱从团里的“临时售票员”变身为“专职售票员”,也成了陈光有的妻子。
1992年,仙霞杂技团因在演出过程中受当地恶霸的欺凌,被迫解散。也是在那一年,浙江省杂技团找到他,希望他能成为团里的一员。可以结束四处漂泊的生活,在省城专业的杂技团接受训练,还能领到稳定的薪水,这对陈光有来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可是,母亲希望他能留在家乡工作,陪伴老人,教育孩子,为此丢下了一句话:“除非我死了,你才能去。”
母亲的坚持让陈光有不得不放弃梦想,和妻子一起回到遂昌,在菜市场支起了摊子做生意。虽然仙霞杂技团解散多年,陈光有也已年过花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演艺生涯的结束。
在一次受邀参加遂昌县民间文化大集活动中,他用牙齿成功顶起重达50公斤的10条长板凳。一夜之间,沉寂多年的陈光有又成了名人,各大电视台纷纷找他上节目。
浙江省“千名群众文艺骨干”“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丽水市首届乡村艺术节二等奖、《谁是英雄》全国百强奇人赛入围奖……因为杂技,陈光有获得了无数荣誉。十多年来,他仍然用杂技给大家带来欢乐,每年坚持参加义务演出十多场。“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多培养几个传承人,把自己的绝技传承下去。”陈光有告诉笔者。
雷晓云 邱建平 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