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叶小力 通讯员 施盛义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办、国办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浙江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做法,日益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近日,浙江老乡、江苏经济报副总编辑叶小力在返甬休假期间,以外省记者的独特视角,深入走访宁波的一个基层社区,求解“向浙江学什么”的命题,完成了一篇《回乡手记》。
山水浙江,如诗如画。4月6日,趁清明假期回乡之际,记者走进浙江省首个农村新社区——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九峰山社区,实地探寻“浙江经验”的魅力,求解“我们向浙江学什么”的答案。所见所闻,获益良多。
成片连线集约发展,找准城乡融合发力点
九峰山社区由青山、清水、牌门等7个行政村组成,2100多户原住居民,区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地处当地著名的国家4A级九峰山风景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乡村企业发达。
2007年7月,依托东方大港北仑港,临港工业发展迅猛的区域优势,北仑区立足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提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成片连线、点面结合,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新农村建设思路。2009年2月,九峰山社区成立。
宽阔的水泥路连通7村,文化礼堂、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幼儿园、村民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相继落成;农民饮用水系统、农村电力扩容改造以及有线电视、宽带传输等城乡联网工程如期完工;组建专职的环卫清扫、绿化管护、河道保洁队伍,垃圾收集、中转、统一填埋和污水生态化处理网络全面建成……
“依托九峰山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生产生活相联的地理特征,着眼于整个区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集约化改造和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商贸、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避免了原来‘一村一建设,一庄一配套’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既有效促进农村公共设施的档次提升和高效利用,同时也更加有效地激发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大碶街道党工委书记俞宏侃告诉记者,作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域,九峰山社区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同质,找准了城乡融合的发力点,也因此推动了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不断升级。
因地制宜全域统筹,激活农村经济驱动力
“辉旺模具”是九峰山社区青山村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模具企业,2008年外迁搬到了北仑科技园区。
“根据九峰山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区域实际,我们确定了‘优化一产、控制二产、发展三产’的目标定位,推动其加快走上现代农业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农村经济新路。”俞宏侃告诉记者,社区成立之初,地方政府就明确,区域内不再增加新的工业企业,对7村原有的133家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分疏导外迁。到目前,和“辉旺模具”一样,已有40多家企业完成外迁,落户在北仑各工业园区。
企业外迁,和重新开始的土地整理,为九峰山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会。记者在九峰山区域发展规划图上看到,整个社区全域统筹,划分为都市农业观光区、社区生活集聚区、旅游集散服务区和生态休闲度假区4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块,顺应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清晰可见。
俞宏侃介绍,2018年九峰山片区实现经济总收入2.23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00多万元,通过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造,村民分红收入618万元。社区积极对接旅游、商务等相关部门,通过培训、补助等举措,引导鼓励当地企业和百姓参与民宿餐饮等休闲旅游服务产品开发。“网岙农家乐”“心沐兰宿”等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农家乐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2018年农业旅游总收入达到7000多万元。
目前的九峰山区域,已经成为宁波市以及周边市县居民节假日观光休闲的重要目的地,真正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党建引领干群合力,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层
青山掩映下的文化礼堂,是九峰山区域内最醒目的地标建筑。这座2010年建成投用,占地2700多平方米的大楼内,设有“三室四站一中心一校一场所”。“三室”,即社区党组织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综治警务室、图书阅览室;“四站”,即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社区服务站、党员服务站;“一中心”,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校”,即市民学校;“一场所”,即多功能室内活动场所。社区联合党委书记王诗芳告诉记者,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完善,社区内已经形成了“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十分钟卫生服务圈”和“十分钟文体活动圈”。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以满足村民高水平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村庄融合为基础、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为目标,“七村一社区”的服务管理模式深得当地群众赞誉。“在此基础上,我们持续发展创新‘村民说事’‘对账理事’‘小微权力’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凝聚干群合力,共同推动高质量的乡村振兴。”
俞宏侃向记者介绍,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引领,深入推进“村民说事”,听取村民“好声音”、征求百姓“金点子”,求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满同心圆”,形成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深化基层干部“对账理事”工作制,通过公示、监督、考核等多个环节,推动基层干部履职尽责、担当有为。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创立“亲清家园”“农村廉政诊所”等廉政工作平台,让小微权力晒在“阳光”下、装进“笼子”里,提升乡村治理规范化水平。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福祉,是实施‘千万工程’的根本出发点,让老百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获得感、幸福感,更要有浓浓的参与感。”俞宏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