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育’后,亩收益比单纯种植水稻提高了500元呢!”宁波市鄞州区归本农场负责人汪炎斌告诉笔者,去年,他的农场划出50亩稻田,在四周开沟并放养龙虾苗,开启水稻和龙虾共育试验,取得了成功,实现龙虾和水稻双丰收。
该农场开展的“稻虾共育”新型种养模式是宁波市大力推广“水稻+”绿色生产新模式的缩影。据悉,近年来,当地围绕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目标,引导生产主体大胆实践,因地制宜推广粮经轮作、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等“水稻+”绿色生产新模式。
推广“水稻+”绿色生产新模式,搞好示范是关键。为此,宁波市农业部门总结集成了一批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典型模式,以规模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社为重点,开展示范点建设。2018年,全市共建立5个省级新型农作制度示范基地,其中象山的“稻-鱼-鳖”和余姚的“稻-鱼”“稻-鳖”共生模式入选省级新型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宁海“西兰花-早稻”轮作模式和象山“茄子-单季晚稻”轮作模式示范点被列入省级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示范项目。
据统计,去年,宁波市水稻种植面积115万亩,其中采用“水稻+”绿色生产模式2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4.3%。其中“蔺草-晚稻”“油菜-单季稻”“榨菜(雪菜)-单季晚稻”等“水稻+”绿色生产新模式形成了一定规模。同时,采用“稻田养鱼(泥鳅)”“稻田养龙虾”“早稻-浙贝母”“晚稻-藏红花”等模式,由于龙虾、浙贝母、藏红花经济价值高,深受农民欢迎。
宁波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稻+”绿色生产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在稻田中形成新的生态循环链,有效保护了基本农田结构,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宁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