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家猪”重于“熊猫”

  几乎所有父母都会声称孩子(而不是伴侣)是自己生活中的最大欢愉。
  即使你理智上想以伴侣为重,在孩子出生后也会难以坚持——因为孩子实在是太萌了。假如孩子的萌度堪比熊猫,伴侣的萌度也就是家猪,二者之间差着好几个数量级。人们会在车尾贴“车内有宝宝”,绝不会贴“车内有老公”,谁才是保护动物一望可知。
  公平地说,在老公眼里,此刻老婆的“可爱度”大概也只是家猪等级。本来这没什么不好,毕竟“家”这个字就是屋顶下的一头猪,无猪不成家。只是从前两只“家猪”会互相致意:你今天过得怎样,开心吗?要不要我下碗面给你吃,吃完一起轧马路看电影?现在两只“家猪”天天讨论待办清单和待付账单,还得压低声音——千万别把“熊猫”吵醒了,好不容易哄睡的呢。
  育儿不易。让“熊猫”吃饱、穿暖、拉好、健康乖巧、上床睡觉——这短短一句话里其实包含着许多繁重琐碎的细节。当“家猪”们被这些细节湮没时,就会无暇关注彼此,不再为伴侣说甜蜜的话、做贴心的事。于是,在你最需要伴侣来缓冲育儿的痛苦时,伴侣往往起不到作用。
  几十年来,关于婚姻的研究都指向一个共同答案:孩子出生后,夫妻间关系会受伤、感情会下降。讽刺的是,在婚姻破裂时,爸妈们才会被教导应以伴侣为重——毕竟孩子需要稳定温暖的家庭。只要社会还在对母亲的付出神圣化,并暗示母亲的照顾无可取代,“熊猫”就永远重于“家猪”。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并不是“母亲陪伴的绝对时间越长,孩子的未来越光明”。相比起来,家庭收入、母亲的教育水平,母亲是否压力大、睡眠少、焦虑内疚,这些因素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更大。总而言之,如果母亲能更重视自己,没准孩子长得更好。琼瑶曰:“一个破碎的我,怎么帮助一个破碎的你?”伴侣“家猪”且不论,自己这头“家猪”,最好重于“熊猫”。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游识猷/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