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刚刚过去,舞狮在正月里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舞狮这样的表演艺术,在我国民间建筑、造型艺术、娱乐乃至文学中,狮文化已渗透到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说来有些奇怪,自古华夏本无狮,却如何孕育出世界独有的狮文化?
因为少见,所以成了祥兽
狮子的原产地在欧洲中部。200多万年前,德国南部、奥地利、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及多瑙河流域的河谷地带,都曾是狮的家园。后来,它们的分布区向东南方向扩展,先进入亚洲,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西通过埃及进入非洲,再穿过赤道地区,踪迹遍及整个非洲大陆,进化成为现代的非洲狮各亚种;向东的一支则通过叙利亚、波斯,穿过中东,再进入印度,成为今天亚洲狮的祖先。
华夏这片土地上,自古并没有狮子的踪影,狮子是被人为引进的。我国最早出现狮子的记载是《汉书·西域传赞》,其中说到,狮子是张骞通西域之后作为“殊方异物”传入中国的。
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东汉顺帝时,疏勒国王派使者到洛阳,向东汉朝廷赠送礼品,其中就有狮子。顺帝见到这巨大而凶猛的野兽,颇感新奇,就命人把狮子安置在御苑内,加固铁笼,还让大臣们一起来观赏。
汉代以后,狮子虽通过人为途径传入中国,但多半作为贡品,数量极其有限,且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之内,一般的平民百姓难得一见。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祥兽文化,比如龙、凤等等。狮子传入中国以后,一方面有现实存在的影子,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加上它本身威武的形象很具权势的象征,于是,成了祥兽最佳的摹本。
自东汉开始,狮子作为祥兽被人们加以艺术创作、表现,有的在狮子的肩上增添一双飞翔的翅膀,有的在狮子的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有的在狮身上饰以云纹和火焰纹。我国早期的石狮往往设置在贵族墓前的神道两侧,用以驱逐邪恶、保护墓地。而随着汉代以来印度佛教的传入,更把狮子神化起来。佛经故事中记载:“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惟我独尊,做狮子吼,群兽慑服。”狮子凌驾于百兽之上,具有了辟邪护法作用。
深入民间的玩具狮
宋代以来,狮子在世俗化、程式化过程中,逐渐深入到民间,并多半以玩具的形式出现,为百姓们喜闻乐见。
陕西凤翔的泥塑玩具狮是当地民间艺人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欣赏习惯,将传说中的兽中之王与狗、猫的具体形象相结合,使狮子形象憨态可掬。这种狮子的造型夸张了狮子的大头和眼睛,突出了一排大而白的牙齿。山东临沂、潍坊的民间布制玩具狮子,头部做得与身体一样大,眼睛、耳朵、尾巴都做了充分的夸张。把一头凶猛的狮子变成憨态可掬、稚气横溢的可爱形象。北京的棕狮用泥块做头,用布片、排须做成耳朵和身躯,再施以彩绘,成为活脱脱民间舞蹈狮子的缩影。
广东和福建的民间彩扎狮子,用彩色的布料、毛绒剪贴拼制,通体用金银线刺绣,绒球点缀着狮头,整个形象显得色彩俏丽,活泼生动。
民间狮子玩具的创作中,艺人们抓住了狮子的头部特征,突出眼和口,让人一看便知是狮子,做到了“神似”。狮子的身体上绘有花草,尾巴和双腿采用“写意”的方法表现,使狮子具有孩童天真、稚气、健壮的意趣,为狮子艺术注入了浪漫的新生命。
最著名的守门狮
狮子以其威猛的外形,在中国文化中最著名的形象可能就是守护狮,特别是守门狮。从东汉开始一直作为帝王公侯陵寝、宫殿的卫士。到宋代,狮子的形象才逐渐世俗化,除了宫殿官府,私宅园林前也可设置守护狮。
狮子的形象也被附着了官阶、权力、等级等文化意义。清初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设置守门狮曾有过规定,如一品官门前石狮的狮头要有13个卷毛疙瘩,俗称“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狮的卷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门前摆石狮即为僭越了。不过,这种限制很快便被废止了,这是因为狮子在民间建筑上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很难加以限定了。
明清的守门狮都是雌雄成对,双双蹲坐门前,雄狮戏绣球象征权势和一统寰球;母狮抚小狮象征子嗣昌盛,源远流长。
北京是元、明、清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荟萃了中国封建社会古建筑中的狮子大成,其中尤以天安门大石狮最为著名。天安门大石狮前后排列,分为2对,共4尊。石狮的形貌相似,呈圆团状,用汉白玉石雕刻。这4尊大石狮连座高3.4米,每尊重15吨。4尊石狮的头顶都有13个疙瘩,这是当时的最高规格。这4尊石狮是中国明清狮子的典范,时至今日,仍是中国狮子艺术中的正宗。
从守门狮使用的材质上看,石质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铁铸狮、铜铸狮等。宋代的寺庙祠堂、大型宅第和桥梁等古建筑中都把狮子作为主要的装饰题材,台基、柱础、栏杆、抱鼓石、瓦当、栏板及其他建筑构件上都有狮子的身影在跳跃。最有代表性的则首推山西省的晋祠。
北方舞狮把魏太武帝作为祖师
在传统狮文化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守门狮,就是舞狮了。逢年过节,用舞狮来调动、烘托喜庆气氛,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喜庆文化。
舞狮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北方舞狮往往把南北朝北魏的魏太武帝(公元408-452年)称为自己的祖师,因为是他把从西亚传入的狮子队改名为“北魏瑞狮”,并加以扶持和提倡的。
更有人提出,最早能见到有关狮舞的记载还可上溯到三国时期魏国的孟康,他留下了“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的记载。
而北魏时期关于舞狮的记载更为生动详实。当时的杨衍之在他的《洛阳伽蓝记》中对此作了具体的描写。他说到,在四月四日佛降生的日子,人们将佛像从庙堂中请出来,抬到街上和广场上游行,让人们瞻仰礼拜,以示敬意,在游行的队伍前,戴着面具、穿着兽皮的人,装扮成狮子的模样,边舞边开路,起到镇邪驱魔的作用。从这里的描写也可以看出,舞狮最早与佛教节日有密切的关系。
明清以后,舞狮尤为盛行。而舞狮起源中的宗教成分则渐渐脱离,舞狮成为一种单纯的民间娱乐活动。
舞狮在长期的演变中,在我国各个地方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大体上可分“北方狮”和“南方狮”两个大类。北方狮的外形与真狮比较接近,全身覆盖着金黄色的狮披;南方狮的色彩则艳丽夺目,富丽堂皇,如广东狮往往夸张其头部的造型,额部十分突出,大多安上玻璃眼球,显得光彩夺目。
(摘自《北京日报》薛生/文201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