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很多人对绍兴黄酒的记忆,来自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直到今天,绍兴咸亨酒店的大堂内,依旧挂着一块“孔乙己欠十九钱”的牌子,撩拨过往游客抿两口黄酒的冲动。
在绍兴,黄酒是古老的,也是鲜活的。融合、创新、跨界、“互联网+”……从产品升级到业态更新,绍兴黄酒正变得“年轻”起来。近日,笔者来到“户户酿酒满城香”的绍兴柯桥,走进一直坚持手工酿造的“塔牌黄酒”。春节销售旺季刚刚过去,“塔牌黄酒”实现了营业收入15%的增长。经典味道为何依然能焕发青春?
从大米到黄酒:大自然的味道
蒙蒙细雨已经下了好一阵子,甩不尽的水滴诉说着早春的寒意。而酒厂内时不时地冒出一团团热气,在空气中飘散出一股子糯米饭的香味。
塔牌酿造厂厂长陈洪浩介绍,从米到酒的过程极其复杂,与其说人在酿酒,不如说是大自然在酿造。“黄酒只有两种主要原料:米和水,这两者之间的首次合作,就发生在酿酒的第一道工序浸米。”
他领着我们来到工坊的露天平台,这里放着几个大桶,取优质糯米放入鉴湖水中浸泡,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需要泡上十五六天。低头看去,只见这一桶桶水或清或浊,不时还有小气泡从里面冒出来,泛出丝丝酸味。“十几天内,糯米会被彻底浸透,米粒涨大,长时间的浸泡,乳酸菌在其中缓慢生长,轻微发酵,所以清水成了酸浆水。”陈洪浩说,浸米的关键就是水质。
为什么好酒出在绍兴?只因鉴湖水是黄酒酿造的基础,被称之为绍兴黄酒之“血”。多年来,诸多绍兴黄酒企业坐落在鉴湖上游,正是这个原因。
从古老到时尚:绍兴黄酒如何找准出路
3个月冬酿期,200多名工人,两万吨黄酒。这是塔牌黄酒提供的生产数据。“手工酿造的黄酒周期太长,产量又不高,还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陈洪浩坦陈,随着市场的扩大,费时费力的老方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传统酿造与现代技术有可能结合吗?在酒厂内,笔者碰到了塔牌科研中心主任单之初。他说,绍兴黄酒产业正在进行着一场酿酒流程的变革,机械化、自动化正在取代传统的手工酿造。在会稽山、古越龙山等龙头企业,黄酒自动化酿造生产线早已启动,不锈钢罐取代了陶土老坛,发酵周期从90天的慢发酵变为20天快速发酵……“机器的高效取代了手工的慢活,大大降低了黄酒产业的用工成本,但手工黄酒口感的独特性还是有着绝对优势。”单之初说。
在一味求快的工业化时代,手工黄酒该如何找准出路?
在塔牌黄酒董事长缪育平的办公室,笔者发现了一种远高于市场价的“本酒”。“市面上的黄酒都添加了焦糖色,但老底子的黄酒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所以我们开发了‘本酒’,酒色呈现的琥珀色是用时间沉淀出来的,口感醇厚,一下子为我们打开了高端市场。”缪育平说,提升手工黄酒的附加值,实现黄酒产品的价值回归,改变消费者把黄酒认为是低档酒的错误意识,这个历史经典产业实现千亿元产值才有可能实现。 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