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创业

吴钻才的“追花逐蜜”生活

  “去年,我把100多箱蜜蜂运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采洋槐蜜,喜获丰收。”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二,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蜂农吴钻才和笔者聊起走南闯北的养蜂生涯。
  1986年吴钻才初中毕业,姐夫邹宗满是个养蜂人,因蜂群多,缺少帮手,就把他带出去养蜂。他随姐夫到江苏、辽宁、内蒙古放蜂,学养蜂技术。姐夫看他能吃苦耐劳,脑子灵活,第二年,就送给吴钻才15箱蜜蜂,每箱价值约15元,总价值200多元。
  就这样,吴钻才以15箱蜜蜂起家,开始了自己的“甜蜜事业”。当年,他就带着15箱“宝贝”前往云南、四川、陕西、青海等地,游走于乡野之间,一路追逐着花期,如同辛勤的小蜜蜂那样寻花采蜜。一年下来,收获蜂蜜600多公斤、蜂蜡15公斤、蜂王浆6公斤、花粉3公斤。
  1988年,吴钻才因上年蜜蜂生产旺盛,蜂群扩大至33箱。然而这一年因为天气、花期等原因,效益欠佳,导致他1989年因缺资金,没有外出。
  1990年吴钻才借了一笔钱,同爱人曾春雅一起走北上路线。他们先到上海,采油菜花蜜,而后赴江苏、辽宁、內蒙古采洋槐蜜等,下半年运回白沙过春节。随后几年,夫妻俩追着花期放蜂,到2000年,吴钻才的养蜂规模扩大到88箱。这一年收获颇丰,产蜂蜜3960公斤、蜂蜡88公斤、蜂王浆35公斤、花粉18公斤。这年开始,他把蜂群运到江西省高安县过冬,从此离开了白沙村。
  2008年,吴钻才的养蜂规模扩大到150箱,夫妻俩忙不过来,就带着18岁的女儿吴梦霞一起去养蜂,沿着“安徽-山东-北京-天津”的路线,处处遇到好花期,这一年收获蜂蜜6000多公斤、蜂蜡150多公斤、蜂王浆60多公斤、花粉30多公斤。赚到了钱,他将家里的房子装修一新。2016年12月,他还花20万元买了东风本田小汽车一辆。
  养蜂是一份先苦后甜的“甜蜜”事业,养蜂人每次迁徙,必备“游牧部落”的帐篷,过着“游牧生活”。刚开始,吴钻才住的是用杉木棍撑起的帆布帐篷,夏天低矮闷热,秋冬透风寒冷。1996年住进木板篷,房长4米、宽2.4米、高2米,不再受冻遭风雨的苦了。2000年后,木板篷面积增加到16平方米。烧饭开始用煤油炉,照明是煤油灯。2003年后,用上了液化气罐和太阳能节能灯,配置接收卫星电视功能,走到哪里,电视机、影碟机就看到哪里。
  多年的养蜂实践中,吴钻才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益。他说:“以前养160箱蜜蜂,要6个人,如今只要2个人就行了。”
  吴钻才说,养蜂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运蜂转场。以前常用的运输方式是火车,每到一个地方养蜂,他就要事先掌握好火车列次,想方设法联系运输队。从一个蜜源驻扎地到火车站,先要把蜂箱抬到汽车站,用汽车拉到火车站,再一个个用扁担挑到火车车厢里。一个蜂箱重约35公斤,他一次只能用扁担挑起两个。最远的一次挑着蜂箱走了20多里路。现在,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运输很方便。以江山到延安为例,往年汽车、火车起码要跑三天三夜,如今汽车运输直达,只要一天一夜就行了。
  养蜂采蜜关键是掌握各地花期。吴钻才说,过去通讯不便利,外出闯荡多凭老经验。在现今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要知道哪里的花期,只要用手机与各地的朋友联系一下,就知道了,十分方便。
祝日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