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企

红灯圩家庭农场

土地“伺候”好,蔬菜长得棒

  •   “春节没回老家,就在农场里过年。”这些天,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东方村的红灯圩家庭农场里一派忙碌的景象,48岁的安徽滁州人王从武是农场的负责人,当天一大早他和团队成员正忙着采收莴苣。老王种了哪些菜,附近的邻居道不明,但一提到老王,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他爱收羊粪”。
      今年,老王用原产地福建的种子,在农场里种出了优质莴苣,拿到杭州市场卖,价格竟然是福建产的2倍,这还真与“收羊粪”息息相关。
      走进农场,只见300多亩地上支着一栋栋崭新的蔬菜大棚,棚内架着一组组喷滴灌设备。一支支鲜翠欲滴的莴笋被从地里拔起,一筐筐摆着,等待分拣装车。“150亩的莴苣已经陆续上市了,现在每天要发几千公斤莴苣。”团队成员汪庭贵说,自家莴苣好卖的原因就是因为“接地气”。“别看用了大棚,那是为了调节‘小气候’,棚内不用加热设施,白天通风,晚上‘关门’。基本让蔬菜自由生长,所以莴笋我们只种两季。”汪庭贵走进一个棚,摸了一把土上来,“你看,施了传统的农家肥,这些土多好。新办法和土办法我们都用,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绿色种菜!”
      为了让土地“还原”到最好的状态,老王他们到处收集农家肥,农场周边一带的羊粪不够用,还从外头买,光土壤改良的费用每亩已近4000元。“有机改良要花很长时间呢,起码3年吧,这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把家也安在基地旁了。”王从武说。
      土地“伺候”好,蔬菜长得棒。基地去年国庆节种下的第一批莴苣,今年初刚运到市场就被抢光。老王说,现在他到杭州市场卖菜,不用多吆喝,“刷脸”就行。“搞农业离不开环境。村里的环境确实不错,这也是我们选择在这里发展的原因。基地种菜直接用外河里的水,水质不错啊!”汪庭贵是团队里年龄最大的,种菜他很有经验。
      镇上的农业干部钱宝荣正巧也来了,他要和大家商量基地灌溉系统升级的事。老钱说,这些年东林水环境不断改善,更适合发展生态农业了。
    郑嵇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