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农村不该成为山寨产品泛滥之地

  □扶青
  春节长假期间,《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北方一些省区采访发现,假冒伪劣牛奶在农村大量销售。一些礼盒装的山寨牛奶由于样子“高大上”,价格又比正品便宜,成为节日里的畅销品。然而,打着各种牧场旗号、补钙噱头的“牛奶”,竟然只是饮料,20元进货50元销售。
  饮料假扮成牛奶,这恐怕只是千千万万山寨场景中的一个。琳琅满目的五毛食品、“傍名牌”的日用产品、几百块钱的智能手机,构成了许多农村人日常的消费图谱。春节前,中消协发布《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报告》,结论是,农村集贸市场涉嫌假冒产品和“三无”产品问题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和公众感受到的“农村山寨泛滥”不谋而合。
  得益于城市化突飞猛进,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消费也不断升级,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商品环境日趋规范,广袤的农村地区成了山寨货的倾销地。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不断涤清农村市场环境,山寨产品在农村也将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但农村有特殊性。毋庸讳言,山寨货之所以能大行其道,除了无良商家制假售假经营欺诈以外,一方面,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较低也是重要因素,很多人甚至知假买假。归根到底,这反映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乡村发展不够充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差距在一半以上。但从增速来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潜力大,消费潜力也很大。这几年一些新型电商的出现,充分证明农村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完全可以享受更高品质的商品,农民也有权利享受不掺假的美好生活。
  另一方面,城市能够实现去山寨化,在消费升级影响外,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能够顺利建成商贸市场,或者有较好的物流条件,以实现“良币驱逐劣币”。但在农村,不存在这些优势。特别是某些地广人稀的区域,物流都抵达不了,只能靠小卖部支撑。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小卖部也大多小而散,即便要加强监管也无从下手。真货不主动去占领市场,假货就会浑水摸鱼。
  杜绝农村山寨产品,不仅要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供给质量、培养消费者维权意识,更要强化监管,保证产品有基本的质量安全保障。去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公安部等多部门宣布,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对农村食品市场全面“大扫除”,释放出的强烈决心就是,农村不该成为山寨产品泛滥的地方。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富美宜居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