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论坛

建设高标准农田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郭永田
  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农业耕地中的精华,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国务院批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2018年,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重大工程,“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以耕地质量的提升弥补耕地数量的不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根本保障。到 2022年,如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确定的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地力新增加的产能,相当于在全国新增加了2.75亿亩耕地。
  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显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科学院第三方评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节水率可达24.3%、节电率可达30.8%,亩均化肥施用量减少13.8%、农药施用量减少19.1%。
  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以规模化替代碎片化分散化,显著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据第三方调查,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77.3%的项目区农民亩均增加收入200元以上,亩均农业生产成本降低10%-15%,产量增加10%-20%。
  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竞争力。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自《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颁布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加大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亿多亩,有力推动了“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
  但由于我国耕地自然禀赋基础不好,加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资金总体投入不足等问题,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等级,都不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因素。
  我国独特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采取更有力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强化政府主导。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典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强、涉及区域广、投资需求大、建设周期长、工程任务艰巨,必须突出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强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组织保障机制和动员落实机制。要加快建立集中高效规范统一的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深入推进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市、县各个层面都要加快整合农田建设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构建上下衔接、系统完备、职能优化、精干高效、运行规范的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实现农田建设从多头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要压实各级政府工作责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责任机制,明确目标和进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到人,为持续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统一规划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域广泛、工程量大、内容复杂,必须系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抓紧组织编制《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9-2022年)》,确定阶段性建设目标和年度建设任务,统筹建设内容和区域布局,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相衔接,明确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措施,为全国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指导。
  加强资金保障。一要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加快从预算源头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农田建设资金,设立农田建设财政专项,集中投入办大事。加快建立中央财政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逐步提高投入标准和建设质量。二要落实地方政府共同投入责任。各省要调整优化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支持范围,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三要积极鼓励农民群众筹资投劳。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通过筹资投劳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四要完善投融资机制。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探索通过财政补贴、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完善标准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田、土、水、路、林、电等多方面内容,加之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状况、水源条件、气候环境、耕作制度等差异巨大,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体系,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标准修订,制定适应不同区域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完善相关工程设计、建设、管护、测试、评价的规范、标准等,为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防护林网、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依据,确保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协调性与一致性。
  严格绩效考核。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工程大、资金多,为确保建设成效,必须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加强跟踪问效,确保任务落实。注重督查考核结果的运用,把各地工作履职、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与年度资金任务安排相挂钩,实行奖优惩劣。加强社会监督,保障群众知情权,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坚持项目公示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到2022年如期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
(据《农村工作通讯》摘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