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聚智描绘新蓝图 凝心奋力再出发

  □本报记者 姚力丹 裘云峰
  盛世喜事多,人勤春来早。正在召开的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代表、委员们十分关注“三农”、关注乡村振兴。他们精神振奋,准备充分,纷纷就农业产业、创业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施金仙——
牢牢夯实产业兴旺这个基础
  “我这次带来了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议。”省人大代表、浙江和丰禽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施金仙说。
  今年是我省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施金仙代表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乡村的振兴。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良好局面。“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她说,“我注意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振兴乡村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说到了农民心坎里。产业兴旺,正是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
  施金仙代表建议,要加强谋划,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大力推进美丽田园建设,打造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视产业植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新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加快转化为美丽经济。
省人大代表平燕——
鼓励更多年轻人才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才的支撑。“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推进青年回乡村、乡贤回农村,与我这次带来的鼓励年轻人返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议不谋而合。”省人大代表、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联华村党总支委员平燕对记者说。
  平燕代表在调研中发现,鼓励年轻人返乡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一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农村就业创业需求不大匹配,院校开设农村急需的专业又相对偏少,报考的人更少;其次,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但返乡创业的氛围还可以再浓厚些。“建议高校人才培养要关注农村现实需求,尤其是职业院校,可开设现代农业管理、乡村规划设计、农业工程机械等符合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契合度。”同时,要培养在校大学生热爱农村、热衷农业的感情,鼓励暑期赴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考察见习等。
  “政府不仅要出台好政策,更得让政策扎实落地。”平燕代表建议,要强化政策落实力度,梳理已出台政策包括各项优惠减免、补贴等的落实情况,建立监督机制;要强化服务力度,建议给予返乡大学生创业“绿卡”,安排服务专员帮助指导、排忧解难。“建议政府设立返乡创业‘风险池’担保基金,让大学生凭信用获得银行创业贷款。完善返乡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投资、创业发展。”
省人大代表汪衍君——
继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
“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啊。”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村支书汪衍君在会上呼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我觉得关键还是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大陈村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白墙黛瓦,青石古道,拥有“江南第一古村落”的美誉。有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古建筑近80处,青石古道3000多米。“这些古迹都是活着的历史啊。”但令汪衍君代表忧心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古建筑已因失修而破败。“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一旦损毁,是很难再修复的,所以加强保护很重要。”
  汪衍君代表对记者说,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古建筑、古巷道等有很好的科研观光价值,古村落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更有道德传播和精神传承价值。近些年来,我省加强了保护利用,成效显著。但是由于仍有一些地方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缺乏有力的资金投入,一些古村落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建议政府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加大保护力度,保护好当前有限的古村落资源,尽最大努力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他呼吁道。
省政协常委陈桂秋——
培育现代乡村建筑工匠队伍
“乡村房屋建设事关美丽乡村,也是事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件大事。”省政协常委、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告诉记者,当下乡村的农房建设特点,并不适合大型建筑企业来施工,因此农村建筑工匠在未来还有长期存在的需要。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目前的农村建筑工匠管理,是以工匠个人为对象进行资格和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形不成各工种互相配套的整体施工队伍力量。”陈桂秋委员认为,有必要借鉴传统建筑工匠班组的组织方法,传承传统建筑工法技艺,延用传统生态本土材料,创造出有现代科技含量、有历史文化传承、有地域风貌特色、有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浙派民居”。培育现代乡村建筑工匠队伍,是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实施的需要。
  陈桂秋委员建议,在现有《浙江省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农村建筑工匠班组管理制度,推进我省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制度改版升级。同时,实行适度竞争的定点准入制度,实行长期跟踪服务,以农村工匠班组特色培育推动地方建筑特色的形成。
省政协委员祝小祥——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集约经营
“在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放在了第一位,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环节。”省政协委员、杭州市临安区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祝小祥告诉记者,在临安山区农村,在家务农的人群以60岁上下散户为主体,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往往有流转土地的意愿,却找不到合适的平台,导致农村有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的现象日益突出。
  祝小祥委员建议,政府研究出台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以村为单位组建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折股入社,并由合作社统一对外进行租赁经营、联合经营或自营,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同时,以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化改革为契机,打通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让城里人也能下乡当农民、做农场主,多方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省政协委员高安忠——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些年,各地政府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小型农田设施上,建设质量有待提高。”省政协委员、浦江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高安忠认为,“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健全体制机制,对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安忠委员建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光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要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与其他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实施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有序推进建设。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工程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质量监管体系,严把施工队伍准入关和建设质量,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让农田水利设施发挥长期效益,助力现代农业稳健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