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催生培育“世界超市”的改革先锋谢高华
谢高华,男,87岁,衢州市衢江区横路乡贺邵溪人,曾任义乌县委书记。改革开放初期,他坚持群众需求就是第一导向,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催生培育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鲍新民
鲍新民,男,62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原书记。他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带领村民保护生态,关停矿山、水泥厂,对矿山复垦复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定不移走绿色兴村之路。在他的带领下,余村先后荣获“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3.“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吴振我
吴振我,男,53岁,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1年来,吴振我一直坚守在基层一线,承担各级农技推广项目61项,引导当地农民建设蔬菜、粮油、茶叶、水果、林果五大基地,年产值达3亿多元。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农技员”“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2018年1月获“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称号,是我省唯一获得者。
4.创浙江粮食高产纪录的种粮大户林德阳
林德阳,男,66岁,江山市石门镇种粮大户。他是2018年我省单季晚稻百亩方亩产新纪录创造者。2018年11月,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江山市石门镇泉塘村的“甬优12”高产示范方进行实割测产验收。经专家测产,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为1017.28公斤,再创我省水稻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纪录,连续3年蝉联冠军。
5.创办浙江首家农民田间学校的郑洪广
郑洪广,男,53岁,杭州玉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农民高级技师。他经营的玉渚牌桃梨等果树种苗及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辐射带动江浙沪一带发展桃梨6万余亩。他的基地被列为浙江省首家农民田间学校、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他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8年度“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
6.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模式的林技员楼君
楼君,女,45岁,杭州市富阳区农技推广中心林业站站长。她带领林技推广团队,采取竹林分类经营的方法,让一亩竹山收入上万元,并大力推广新技术,让“一亩山万元钱”林业创新模式在富阳遍地开花。2018年1月,楼君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7.用物联网变革渔业的“博士渔夫”沈杰
沈杰,男,38岁,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中科院博士,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他带领团队以水产养殖水质监控和科技指导为切入点,通过物联网服务平台,推动物联网与生态渔业融合发展。其平台拥有注册用户8000余户,服务养殖户33万多人次,涉及鱼塘约3万亩。他被授予“2018年浙江省十大农业创新创业人物”称号。
8.撑起村“养老院”的“最美女儿”余干女
余干女,女,60岁,淳安县大墅镇孙家畈村村民。她放弃在杭州生活的机会,回村里照料13位独居老人的生活,把孙家畈村变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养老院”。2018年,在大墅镇民间道德模范评选中,余干女被大家评为“最美女儿”。
9.探索草莓产业融合发展的土专家吴东良
吴东良,男,55岁,建德市杨村桥镇绪塘村高级农民技师、杨村桥草莓观光休闲种植园负责人。他倾心草莓种植,带头改草莓露地栽培为大棚设施种植,探索草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他一边自己种植示范,一边无偿为种植户传授技术。2017年底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8年其负责的种植园作为建德草莓小镇的核心基地,接待游客达到18万人次。
10.“村情通”的开发者和实践者袁平华
袁平华,男,47岁,龙游县东华街道张王村村支书。他设计了信息管理平台“村情通”,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搬上手机,让村级事务更加公开透明。通过科学管理,使昔日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变成了干群和谐、村庄和美、村民和睦的“三和”村,“村情通+全民网格”治理模式也在衢州市全面推广。2018年袁平华入选浙江省新时代“千名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