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评选

2018年度浙江农业农村十大新闻

  1.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9月27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联合国称,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千万工程”2003年由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倡导、主持和部署。15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广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
2.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
  8月20日,我省与农业农村部签署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全国唯一乡村振兴省部共建省份。根据浙江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今后5年,我省将实施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五万工程”,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安吉黄杜村茶苗扶贫获得总书记点赞
  4月,安吉县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受到习总书记的充分肯定。10月起,1500万株扶贫茶苗陆续运抵受捐赠地区,并在浙江茶叶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栽种落地,为四川、贵州、湖南三省四县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带去增收脱贫的新希望。
4.我省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
  2018年浙江开启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新征程,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一年来,全省共完成农村公路新建、改造提升10500公里,完成投资超30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有效提升60个乡镇的公路通行条件,帮助290个自然村通上硬化路,为全省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交通保障。
5.首批49位“土专家”喜获高级农技职称
  2月7日,49位新型职业农民获评高级技术职称。这是我省首次给新型职业农民评高级技术职称,省委书记车俊“点赞”,认为“这也是人才工作的创新”。此次评审是我省对农业高级技术职称评审相关条件作出调整后的首次评审。新的评审办法更多鼓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6.全国首批20年冷冻湖羊胚胎在余杭成功“复活”
  9月4日,我国首批保存20年的湖羊冷冻胚胎移植培育羔羊试验在余杭获得成功。这些“复活”的冷冻胚胎,20年前由省农科院在余杭湖羊保种场采集制作,在零下196℃的液氮中保存至今。胚胎和精液超低温冷冻长期保存并移植、配种成功,是畜禽保种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探索特有畜禽品种特别是珍贵、稀有、濒危畜禽品种的保种具有深远意义。
7.我省率先探索养殖海域分片承包,“海改”助力渔村振兴
  9月,苍南县赤溪镇小岭村村民黄文清等养殖户正式拿到了“养民证”,这标志着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养殖海域分片承包改革取得了实质性成果。经两年试点,截至9月底,苍南县大渔湾养殖海区都有了承包人,沿岸1502户紫菜养殖户拿到了“养民证”,累计交纳租金1018万元,有力地助推了当地各村集体经济和紫菜养殖业的发展。
8.湖州发布全国首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地方标准
  12月29日,湖州市发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地方标准,这是全国首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从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人居环境和文明创建等方面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科学规范。湖州是“两山”理念发源地,现已形成了“生态引领、全域创建、成风化俗、和谐发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湖州模式”。
9.我省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农艺师学院
  10月10日,全国首家省级农艺师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正式挂牌。该学院培养对象为我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与技术骨干、“农创客”以及涉农企业高管、农业生产技术骨干等,年培训人员2000-3000人次。这是浙江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有益探索。
10.我省涉农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作为省政府确定的2018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截至11月,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部建成,圆满完成省政府承诺的这一民生实事。我省自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以来,以保障消费安全、服务产业为宗旨,以物联网、二维码、云技术为技术支撑,逐步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