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激活沉睡的海岛古渔村

舟山实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村民增收双赢

  本报讯 扯雪花团、盖红印、粘红糖,游客们在兴奋地体验海岛渔农村的传统习俗。这是近日笔者在舟山历史文化村落——马岙村风情一条街上看到的情景。
  近5年,舟山共有34个村落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古韵、乡土气息、文化积淀的美丽海岛乡村,实现了村落保护和村民增收致富的双赢。
  “我们引导渔农民科学、有序、适度发展历史文化村落的乡村旅游,培育特色示范村,拓展渔农家乐休闲游、海岛体验游,促进乡村旅游与村落保护的良性互动。”市农林与渔农委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部署,明确“功能、规模、特色、发展方向”的定位,强化“建筑、立面、小品、村道、产业、综合体”设计,为历史文化村落在保护利用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南。
  岱山县东沙古渔村通过整合省、县、镇3级补助资金,3年投资4000万元,完成古建筑修复、基础设施、绿化与景观等20余个项目的建设,成为舟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承基地,形成了现场制作、展示、销售、互动体验为一体的非遗精品街。定海区马岙村精心规划,建成了以“耕、读、渔、盐商”为主要景观的休闲游线,被誉为“中国海岛第一村”。
  一年成型、两年成品、三年成景。循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差异化、错位式发展之路,舟山市全面挖掘历史文化村落中的渔业、渔村、渔民、渔俗、渔文化等历史遗存,不但传承了舟山历史、弘扬新区海洋文化,而且让当地村民尝到了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甜头。如今,舟山34个历史文化村落已成为全市乡村经济文化振兴的支点,其总数虽只有全市村落数的10%,但接待的游客却占到了全市乡村游客的3成多。 林上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