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杭州临安区政府为板桥、天目山等4镇、街16个村的21座山塘水库颁发水权证书,区农村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太湖源镇东天目村签订梅家坞山塘水权交易的流转协议。由此,我省第一本水权证书的颁发和第一笔水权交易在临安产生,这对盘活农村“水利资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临安水资源十分丰富。仅山塘水库就有4000余座,理论蓄水量5.49亿立方米,安全管理任务重,维护成本高。村集体经济又相对薄弱,管护资金筹措难,无法盘活“沉睡的水资产”。2014年,作为全省第一个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临安先行先试水资源市场化配置,对51家工业企业核定了初始水资源使用权,建立健全了“一塘一档”, 确定了权属人、用途、水资源使用权量等,为经营主体获得流转使用权提供了保障。
近两年来,临安继续深化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种水资源价值评估技术途径与方法,制订健全了政策体系,为农村集体经济山塘水库水权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搭建杭州市水权确权和交易平台、临安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镇(街)分中心3级平台,将农村水权交易纳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平台挂牌、平台竞价和线下签约,确保水权交易公开、公正和公平,实现水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颁发水资源使用权证和流转使用权证,建成数据库和档案库,建立市、区、镇(街)3级农村山塘水库交易平台。”杭州市林水局相关负责人说,“两证两库一平台”形成后,使水权制度通过改革实现了全过程互联互通,真正让水资源成为农村集体的“活资产”。
东天目村的梅家坞山塘,建于上世纪60年代,现因农情变化大量水资源闲置。这次将山塘的25.55万立方米水资源使用权进行转让,并与区农村水务公司达成流转协议,评估单价为每立方米0.23元,年保底价5.87万元。村支书朱章平说:“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水务公司联村供水水源问题,保障了3000多农民的饮水水质,也增加了村里的集体收入,盘活了山塘这个死资产。”
张伟星 邵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