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姚志刚是德清县钟管镇沈家墩村有名的龟鳖养殖大户。他的养殖场有200多亩,去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谈起现在的成绩,姚志刚很是感慨,20年前,他的养殖面积才一亩多,多亏村里试行“股票田”,才让他有了今天的发展。
说起“股票田”,还得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沈家墩还是个贫困村,人均6分田,每年田里收入只有200多元。受镇办企业保温材料厂的影响,不少村民做起了保温材料买卖,以致4成多的田地撂了荒。与此同时,一些尝到甜头的养殖户,很想扩大养殖规模,但农户们宁可田地撂荒也不愿转给他人经营。20多岁的姚志刚,养殖龟鳖第一年就赚了17万元,可是他却“要”不到土地。
转机始于1999年10月25日。当年的村支书梅新章到现在还清楚记得:这天,村里开了一个“特别”会议,160户农户的210亩土地,以“入股”的形式转给村里,村委会与农民签订合同,再通过公开招投标,统一流转给种养大户经营,流出的村民每年按稻谷价格拿收益。流转的土地由村里登记造册,保留农户对原承包地的合法承包权益。
“这就是‘股票田’的由来,而这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沈家墩村现任村支书房春华,当时是村里的会计,为得到农户的支持,梅新章和他带着计算器,挨家挨户给村民算账、做思想工作……
早就求“地”若渴的姚志刚,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从村里流转来了50亩土地扩大养殖规模,当年就赚了50多万元。“如果我自己一户一户去流转土地,根本不敢想能流转到这么多。”姚志刚告诉记者。
“股票田”实行的当年,流出土地的农户就拿到了每亩550元的收益。第二年,村民吴申龙也把家里的3亩多田地流转了出去,自己做起了建材生意。到如今,土地流转价格涨到了每亩1100多元。当初反对“股票田”的村民王建文,后来也从村里流转来5亩土地,养起了长毛兔。如今,他一年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股票田”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打破了人地捆绑的发展僵局,也开启了沈家墩村发展振兴的新局面。近些年来,村里以土地流转为基础,改造新建各类设施,引进社会工商资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全域旅游新模式。
如今,沈家墩的土地已实现全部流转,村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去年人均收入达3.46万元,家家买了小汽车,户户盖了小洋楼。村集体收入也从早前的入不敷出,变得年年有余、不断增加,今年可望实现收益80多万元。村里还持续投入重金,不断“扮靓”村容村貌,建起了景区式公厕、现代化服务中心和运动场等。“沈家墩村的‘股票田’,是对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探索。”德清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也正是从这“股票田”开始,德清开启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唤醒着沉睡的土地资源,真正实现了“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