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浙江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价结果“出炉”,开化清水鱼名列其中,并赢得衢州市唯一的最具历史价值十强品牌称号。近年来,衢州市通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孕育催生出越来越多“农业+旅游”“农业+健康”等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新业态。开化清水鱼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游上西湖国宾馆餐桌
如果你到开化游玩,当地朋友一定会请你品尝美食——清水鱼。为什么?因为,开化清水鱼可是一款“网红鱼”,它凭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已经游上了杭州西湖国宾馆的餐桌。
据开化县志记载,开化农民从明朝开始就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在自家房前屋后、溪边沟旁挖塘养鱼,品种主要以草鱼为主,完全投喂青饲料,故把这种方式养出的鱼称作“清水鱼”。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养殖方式延续了600多年,如今正发生大变化。
草鱼一直是传统西湖醋鱼的原料。但其大多采用普通草鱼做成,客人反映不佳。多年来,杭州西湖国宾馆一直在寻找品质好的草鱼。
机缘巧合,开化兴源清水鱼合作社负责人廖立忠发现杭城的名菜“西湖醋鱼”可以作为清水鱼打开杭州高端餐饮市场的切入口。于是,2016年12月,他两次邀请杭州西湖国宾馆餐饮部总监沈军前往何田考察清水鱼基地。沈军对何田的清水鱼赞不绝口,便与合作社签订了购销协议。
去年1月,第一批试销的清水鱼在西湖国宾馆反响良好,每日都供不应求。眼下,开化清水鱼成功“变身”为杭州名菜——西湖醋鱼,喜宴天下宾客。
清水鱼成“消薄鱼”
在开化县何田乡,当地老百姓有句待客的口头禅:山坞里,没好菜,抓条活鱼把客待。这句话既道出了何田人热情好客的民风,也展现了何田家家户户养清水鱼的独特风情。
引来一泓泉,垒造一口塘,养好一条鱼。这一尾清水鱼让何田乡高升村摘了穷帽子。高升村地处偏远,8个自然村分散坐落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和低收入集中村。
如何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2016年以来,高升村渐渐摸索出一条“农户+基地+协会+销售”的生产模式。去年,高升村整合10万元资金,培育集体“精品鱼塘”15个,带动农户发展鱼塘120余个。“目前,村集体已经卖了2批清水鱼共3000多公斤,每公斤收购价40元。”高升村村支书张顺良说,今年村里卖鱼的收入超2万元。
建景观塘“游出”新路
2009年,开化把发展清水鱼产业作为促进老百姓收入增长的支柱产业来抓。到2017年底,全县有6000余户农户从事清水鱼相关产业,涵盖全县50%行政村。“养清水鱼、开民宿,每年有五六十万元的收入。”何田乡渔趣家庭农场负责人汪立友从三口鱼塘开始,到现在建了18口标准化流水坑塘。如今,他一边养鱼一边办起农家乐,自产自销拓宽销路。因鱼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他顺势打造民宿,让游客既能观鱼、喂鱼、体验嬉鱼之乐,又能品味山野的原生态风情,农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这些水塘都改成了标准化、生态化、园艺化的景观塘。去年,累计新增流水坑塘1100多口,清水鱼产业链产值近1.6亿元。”开化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让清水鱼游出去,带动养殖户增收;另一方面,通过清水鱼把游客引进来,带动民宿经济的发展。
如今,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众多,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文化、卖内涵,昔日藏在深山中的清水鱼,成了开化的一张“金名片”。开化的下一步目标是到2022年,实现“千亩水面、万口坑塘、万户参与、万元增收”,即清水鱼养殖面积3000亩、流水坑塘1.2万口,从业人员1万户,户均增收1万元,综合产出5亿元,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品牌价值和综合实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胡宗仁 吴莉莉 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