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拿起画笔的缪惠新做梦都没想到,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会被人称作“东方毕加索”。“改革开放,让我们这样一群喜欢涂涂画画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缪惠新说,正是这支画笔,改变了他的一生。
近日,笔者来到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村时,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展厅,移步换景,色彩绚丽的农民画涂满墙壁。这些大多来源于缪惠新的创作。
放下锄头,画天画地画生活
农民的创造力,不应局限在土地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秀洲区文化馆组织辅导了20多位没多少绘画基础的绘画爱好者,让他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农民画。
缪惠新便是其中之一。缪惠新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干过许多重活,导致肩膀一大一小。没有绘画功底的他,从18岁开始临摹作品。“当时,恨不得把眼前的生活都画入画中。”缪惠新说,他对于画画的激情,也由此迸发。
1983年,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农民画画展”。缪惠新和秀洲区的其他8名农村青年美术爱好者创作的农民画,居然捧回了一个全国一等奖和两个全省一等奖。“征稿要求画出乡土上最感动人的一个画面,我想起了祖母,想起她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背影。”缪惠新凭借一幅《乡情》,一举成名。
如今看来,这幅画作依旧动人:画面中,夸张到几乎撑满整张画布的发髻,是一位妇女的背影,角落里是蚕桑、米饭、鸡鸭和牛羊。构图大胆的背后却是“无奈”。“我只是喜欢画画而已,画正面画不好,没办法就画了背影。”缪惠新说,这件作品最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农民画,画农民。在缪惠新看来,农民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干完农活,坐在田埂上随心所欲画几笔,成了最开心的事。”缪惠新说,有的画插秧、捕鱼、养蚕、种桑等田间劳作,有的画杀年猪、踏白船、逛庙会等民俗活动。
缪惠新凭借一支画笔,让最醇的农村风情跃然纸上,成为抹不去的乡村记忆。
跨出国门,农民画醉倒外国人
变化总在不经意间到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缪惠新不再务农,成了当时乡政府的一名文书。工作之余,他把业余时间都留给了画画。
推开世界的门,中外艺术交流也日盛。这为缪惠新和秀洲农民画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窗。1995年,缪惠新第一次带着他的作品走出国门,在法国举办了个人画展。1997年,他应邀到美国举办画展。
最令缪惠新没想到的事,发生在1998年。当年,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推出“亚洲十大艺术家”民间投票评选活动。因国外画展而名气日盛的缪惠新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入选“亚洲十大艺术家”。
此后,缪惠新的作品多次赴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等10多个国家交流展出,1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及中外友人、收藏家收藏。
频频走出去,打开了缪惠新的视野。如今,在缪惠新的作品中多了不规则几何构图和现代派意象。不止缪惠新一人,一批农民画新秀开始拿起画笔,秀洲农民画蓬勃生长。
2001年,嘉兴市秀洲区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一时间,秀洲成了全国农民画的焦点所在。如何传承好农民画,将“零打碎敲”升级成文化产业,成了缪惠新这些人思考的问题。
回归乡村,擦亮画乡金名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缪惠新说自己是一个离不开故土滋养的人。出国办画展时,曾有朋友邀请缪惠新留在美国,被他一口回绝。“故土才能给我创作的灵感。”缪惠新说,画画就是要回归到生活本身,对自己的决定他从不后悔。
2007年,缪惠新回到老家油车港镇栖真村,挂职村党支部副书记。画家与村干部的双重身份,让他在村里实施了许多新奇的想法。
缪惠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烂水塘填了建公园。此外,缪惠新还把近百幅充满乡村气息的农民画喷绘在老街墙面上,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巧妙的嫁接。
缪惠新的“野心”,不只是改变一个村。创作一批农民画精品,培育一支农民画家队伍,建设一批农民画创作基地,办好一个农民画艺术节……缪惠新一直牵挂着秀洲农民画的发展。2010年,他带头成立了个人画室。
眼下,缪惠新在秀洲区文联工作。平时只要有学校请他教孩子画画,他都一口应下,义务为孩子提供教学。他希望用余生做好农民画田埂上的“牧羊人”。
更令缪惠新开心的是,近几年,秀洲农民画还与时尚创意结合,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运用独具匠心的设计,笔端的农民画变身成近百款新颖、美观、实用的衍生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农民画成为了秀洲的一张文化金名片。30余年间,秀洲农民画已培育农民画骨干100多人,储备画乡新秀2000余人。千余幅作品入选全国各种展览并获奖,300多幅精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浙江画院及各国友人收藏。
张艺萌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