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浙江种植业

集成推广5项技术模式

  •   成果简介:
      在36个县建立75个示范基地,面积1.16万亩,辐射基地28.5万亩,重点试验示范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菜稻轮作模式、水生蔬菜立体种养模式、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等5个方面的技术和模式,制定技术规程30余个,模式图20余张,累计培训人员1.6万人次,发放资料4.3万份,推广应用相关技术模式118.8万亩,增效2.87亿元。
    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
      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被列入省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省工省力、节约种子、肥药双减、秧苗健壮等优点,能缩短缓苗期,产品提早上市,增加产量和效益。项目团队在余姚、鹿城、苍南、嘉善等地建立9个育苗示范基地,开展了茄果类、西蓝花、西甜瓜、瓠瓜等育苗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提高优质苗率,核心基地共育苗1.96亿株,应用面积9.3万亩,增效274万元。
      团队在嘉善县开展番茄集约化嫁接育苗技术示范,繁育穴盘苗350万株,其中嫁接苗100万株,供给农户种植300亩,促进农民增收90万元;在莲都区开展茄果类、瓜菜集约化嫁接育苗示范和基质穴盘育苗播种期温湿度管控等技术试验示范,商品苗销售额达300万元,推广应用面积3500余亩,深受农户欢迎。
    菜稻轮作模式
      在宁海、南湖、嘉善、南浔、兰溪等地建立9个核心基地,面积1043亩,连同辐射面积合计20560亩,分别示范大棚、露地蔬菜与水稻轮作稳粮增效模式,集成全程机械化省力化栽培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而且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年总增效321万元。
      项目团队在南浔区开展的大棚番茄甜瓜隔年种稻示范,甜瓜平均亩产1850千克,产值14800元;樱桃番茄亩产2100千克,产值25200元;水稻产达605千克。同时,菜稻轮作可优化土壤,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大棚瓜菜发病轻,品质优,平均每亩增效2090元;在南湖区开展姜、瓜、番茄与水稻轮作稳粮增效技术模式示范,集成生产模式技术规程,其中嫩姜平均单产896.5公斤,亩产值21516元,净收益14502元;在兰溪县开展小萝卜-早稻轮作模式示范,水稻平均亩产512公斤,小萝卜1652公斤,两茬合计年亩收入4142.4元,且小萝卜采取稻草覆盖免耕直播技术,省工节本,促进稻草资源化利用,培肥地力,提高萝卜品质。
    水生蔬菜立体种养模式
      在余杭、秀洲、景宁等地建立4个示范点,示范藕(茭白)套养鱼(泥鳅、鳖)等立体种养模式,示范面积857亩,提质增效114.5万元。
      其中秀洲区示范36亩莲藕生态套养泥鳅模式、27亩莲藕套养甲鱼模式,增效4595万元:余杭区示范点从田块选择、藕田改造、莲藕种植、甲鱼养殖、田间管理、莲藕采收、甲鱼捕捞、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模式关键,在莲藕立叶10天后每亩放养100只幼鳖,实现亩产莲藕7000元,甲鱼60千克,产值6000元,合计亩产值13000元,增效1330元,同时可减少两次农药使用,生态效益明显。
    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充分利用喷滴灌系统进行施肥,从而达到节水节肥、省工省力、提质增效的目的。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项目团队重点开展了番茄、樱桃番茄、黄瓜、辣椒等瓜菜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熟化,形成施肥方案5套。
      团队在吴兴、长兴等地建立5个示范点,核心基地面积462亩,辐射应用面积7032.6亩,示范芦笋、番茄、辣椒、黄瓜等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省工节肥提质增效171万元。如吴兴示范点的甜瓜、樱桃番茄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每亩节省劳动用工58.7%,减少化肥用量35.7%,减施农药30%,商品率提高20%,亩效益提高3200元,提质增效明显;长兴示范点的芦笋每亩施水溶性肥料112公斤,减少化肥使用量200公斤,每亩节约肥料成本260元左右,且田间粗笋比率从50%提高70%,芦笋色泽好、笋粗壮,比常规施肥每亩增产70公斤,每亩节约人工和肥料成本340元,每亩可节本增效856元;柯城示范点的辣椒、黄瓜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1次可滴灌7亩,210亩核心示范基地平均每亩增效5680元,总增效119.3万元。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在建德、东阳、磐安、遂昌、景宁、定海等地建立草莓、茭白及四季豆等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6个,面积1243亩,辐射面积1.45万亩。推广防虫网、杀虫灯、色板、昆虫性诱剂、蜜源植物诱杀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减少用药次数和农药用量,合计节本增效132万元。
    本版稿件由省种植业局提供
    莲藕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