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浙江种植业

开展5项技术研究

  •   成果简介:
      依托“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的支持,开展了夏秋季速生叶菜适栽品种筛选及轻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大棚芦笋促早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茭白及莲藕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大棚瓜菜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示范、利用菇渣研制蔬菜育苗基质及规模化示范等5项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夏秋季速生叶菜适栽品种筛选及轻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通过品种筛选、耕作栽培机械筛选,试验草害及虫害防控技术,集成了夏秋高温季节速生白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每亩每茬可减少劳动用工4工。制订生产技术规程,筛选出耐热性强、高产的速生白菜品种8个,其中“早熟长江5号”等苗用型大白菜新优品种4个、“金品104”等青梗菜新优品种4个,播种后24天和35天亩产量分别达到1100千克和1700千克以上。
      依托研发成果,建立了萧山舒兰、湖州愚公、嵊州飞翼等多个速生叶菜示范片,累计推广相关技术10余万亩次,每亩增产400千克以上,亩节本增效2000元。
    大棚瓜菜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示范
      通过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与技术创新,适当提高大棚设施宽度、高度,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能在大棚内作业的菜田直播机、多功能旋耕机、深松机、开沟机、小型水稻收割机等实用新型机械,提高菜稻轮作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缓解季节性雇工难、工钱贵的难题。针对大部分水稻收割机体型较大,不能进棚收割的问题,引进示范适宜大棚水稻收获的小型水稻收割机械,每亩用时约1小时,可大幅减轻劳动强度,每亩可节约劳动力成本300元。
      依托研发成果,分别在萧山、湖州、椒江等地建立3个示范点,核心基地245.1亩,辐射面积9844.1亩。其中湖州示范点引进旋耕机、开沟机、作畦机、菜田直播机等机械,开沟、做畦等工效可提高5.9倍,整个生产过程节省劳动用工45%,播种工效提高150倍,机播产品商品率比人工撒播提高19.4个百分点,年每亩增效812元;椒江购置的小型水稻收割机体积小、重量轻,操作轻便灵活,适宜在单体钢架大棚内收割水稻,每棚耗时50分钟,一天能收割十余棚,每亩耗油成本仅60-70元。
    创新大棚芦笋促早栽培关键技术
      筛选并培育适合大棚种植的芦笋优良新品种,研发芦笋冬春促早发栽培技术,可提前20天左右出笋,早春嫩茎产量增加26%,始收期可提前到2月初,采收期较当前栽培模式延长45天以上。
      依托研发成果,在富阳建立了高密度白芦笋促早栽培示范点,1月中旬密植,2月28日盖内棚加黑膜,3月19日出笋,4月底结束,可亩产白芦笋340公斤,亩产值5540元,效益显著。
    利用菇渣研制蔬菜育苗基质及规模化示范
      研究建立了杏鲍菇菇渣无害化处理和质量控制技术规范1套,研发茄果类、瓜类蔬菜育苗专用基质配方各1个,建立茄果类(番茄)、瓜类(黄瓜)专用育苗基质相配套的育苗技术各1套。2个专用基质配方均可替代草炭等不可再生资源50%以上。菇渣基质化技术可使大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实现再利用,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显著,产业化前景广阔,对促进我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研发成果,2016-2017年,项目组在苍南、江山、柯城、新昌、吴兴等地开展了番茄、黄瓜专用育苗基质的生产性示范,取得良好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在丽水、温州、衢州、台州等地示范推广茄果类和瓜类等蔬菜秧苗150多万株。
    茭白及莲藕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集成藕塘铺膜栽培莲藕省工节本提质增效关键技术,茭白大棚薄膜+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技术模式,茭白-鳖(鸭)和莲藕-鳖(黑鱼、泥鳅)等5种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创建基于昆虫性信息素、黄色粘虫板、种养结合、高效低毒农药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绿色农药”的茭白及莲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点平均每亩节本增效862.5元。蔬菜轻简化生产技术。
    林型水稻收割机,适合大棚内作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