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涌汇
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目前,嘉善县已全面建成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和技术支撑“四力合一”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机制。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与建设成为发展嘉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科技入户、激发农技人员为农服务活力的有效载体,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基本现状
嘉善县领导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专门成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领导小组,由县农经局局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形成各科(站)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各镇(街道)以当地产业特色为基础,积极履行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利用互联网组建集专家教授、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生产主体为一体的线上“朋友圈”,实现专家教授、农技人员、生产主体的互联互通。
然而,嘉善县与其他地方一样,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农技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嘉善县农经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总体情况来看,50岁以上人员较多,占44%左右;各镇(街道)专业技术人员中50岁以上人员占40%左右,充分暴露出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传统农业专业,如农学、植保、土肥、种子、农机、渔业等专业的人才较多,而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展示展销、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很少或几乎没有,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农村的发展。
专技人员岗位设置比例不合理。目前,县农经局系统共有专技人员82人,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分别为13、48、21人,结构比例为16:59:25,还有3个中级待聘。形象地说,就是岗位设置比例的金字塔形和实际人员比例的纺锤形矛盾较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级岗位越来越不够用。省农业农村厅经多方争取,虽已将县级农技人员的高级岗位调整到20%,但矛盾突出的中级岗位还没有解决。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作用弱化。工作重心向镇(街道)中心工作偏移;近几年用于全县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专项资金很少;大学生定向培养时间较长,不能满足招生单位和专业岗位对农业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很多单位还是愿意当年度招生。
农业科研合作不够紧密。近几年,嘉善县积极加强与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及上海海洋水产大学等院校在农业科研方面的合作,加强农技人员定向培养与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嘉善县农业科技型企业不多,一般建立科研和技术协作基地需要专家建设专项资金,所以一些合作只能是挂名或仅限于培训方面的合作。此外,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团队建设能力还有待加强,农业项目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和规划等因素制约。
意见建议
(一)重视“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新嘉善发展战略。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落实《嘉善县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嘉善县美丽农业总体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方针,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美丽安全、创新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突出生产、生态和生活“三生”融合,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二)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农技人员为农服务活力。要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农技人员的职称评聘问题。注重发挥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的作用,特别是镇级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的作用,将产业规划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进美丽田园综合体创建和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形成点面结合、全面推广的格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制考核,坚持首席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原则,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全面有效地激发农技人员为农服务活力。(三)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技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与培训力度,根据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制定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分期分类开展业务知识与农业理论培训;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将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省内与省外相结合,开展观摩交流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等。(四)创新推广服务,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涉农创业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育对象,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以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为主的专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同时,采用“理论讲授+典型经验+实践考察”的模式进行培训。二要创新服务形式。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推广为目标,加强农业科技对接力度,建立“农技人员+基地+示范点”的推广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技服务热线和微信群的作用,提高农技服务效能和农技入户率。
作者单位:嘉善县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