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骝 严中琪
笔者致力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切身体会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拥有一个高效的推广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承接农户需求反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结合实践,针对当前农技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一些脱轨现象,笔者提出一些改革的措施和构想,望有益于今后我省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农技推广体系的功能及存在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途径。在此过程中,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出去,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咨询、培训等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只有这样,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才能有效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转移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通过技术推广,促使农民开阔眼界,转变思想观念,将学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纵观我省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可以发现,虽然目前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很多,但不同专业之间融合性不强;只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而对产前、产后的配套服务跟进不够;农技推广机构基本上还是以国家为主体,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参与得较少;科研院所、技术协会、农民组织等虽也从事相关的农技推广工作,但大多没有专职人员,加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技推广效果有限;科研、教育、推广相脱节,难以发挥融合效益,由于缺乏沟通协作,类似课题重复申报现象突出;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断层、老化问题严重,因工作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新鲜血液得不到及时补充。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策略
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坚持
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科研院所、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技推广工作中来,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组建省级农技推广合作委员会。
根据我省实际,建立由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及相关科研院所等参与的省级农技推广合作委员会,整合科研、教学、推广等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也可以通过共同参与项目的方式,密切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
加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浙江区域经济和农业区域化特点明显,每个县都拥有独特的农业区位优势。省级推广机构只能对推广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或调控,而县级推广机构面对的对象更广泛,担负的任务更具体,是农技推广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在农技推广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强化县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示范和应用;加强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民间科技组织的指导和培训;加强对农业疫情和病虫害的监测、预报等。对乡镇农技站,在促进其高效有序开展工作的同时,应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的限制,按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经济条件、产业布局,建立若干个区域特色农技推广站,重点凸显地方区位优势,集中力量搞好农技推广工作。
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农技推广队伍。目前,浙江农业正面临转型升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打造一支力量雄厚、本领过硬的农技推广队伍,有效助推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发挥工资分配的杠杆作用,使其向一线、业绩突出的农技推广人员倾斜;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工作成绩显著的农技人员,除了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外,还要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建立一套以业绩为主、适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审机制,有效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职称晋升难的问题。
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可通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技推广工作者可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经营,以此调动农技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高校与地方合作、搭建创业平台的方式来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如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合作,启动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项目,这些项目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亲身感受到科研成果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预见性。
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有效降低了农技推广成本,提高了农技推广效率,对促进“三农”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试点、摸索,逐渐形成“农技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这样一种新型高效农技推广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展示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通过在合作社基地的试验、展示,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实现品种更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单位:舟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