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乡村大叔成了博士生老师,荒废农田成了名校试验田

一个乡村“愚公”的别样追求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在农村,这些高大上的人物是很少看到的。然而,在青田县的一处偏僻乡村,你常能遇见这样的人物,那是在作为浙江大学博士后工作站的青田仁庄镇愚公家庭农场的稻田里。
  2016年底,愚公家庭农场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稻鱼共生条件下的耕地肥力提升”课题,这是国家十三五农业重点研究项目“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项目”的子课题。课题的主持人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学系主任陈欣教授,在仁庄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5名博士生及博士后长期蹲点试验。
  国庆节期间,周边山区的水稻几乎收割完毕,田野空旷,而在青田县愚公家庭农场的稻田里,已经收割的水田里群群田鱼在游动,时隐时现。几处未收割的水田里,稻谷结满沉甸甸的稻穗,远远就能闻到一股稻香味。一个衣着普通的中年大叔正在指挥几个农民收割水稻,田边几个年轻人则忙着过称稻谷,记录数据,还不时与中年男子交谈讨论。这位中年大叔就是这个农场的主人,叫徐冠洪。感动于徐冠洪的认真和专注,陈教授和博士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徐老师。
  农民出身的徐冠洪原是中学教师,后辞职出国,下海创业,现在是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老总,手下有160多员工,管理着8个住宅小区,是青田物业界的明星人物。
  说起创办农场的缘由,徐冠洪说他管理的都是青田的高档小区,交谈中发现业主对生态有机农产品需求很大,不少业主还在露台或阳台里种菜,有的小区的公共绿地被业主“开发”成菜园,影响小区环境,这让他很纠结。而他的老家仁庄是著名的侨乡,大部分村民或出国或长期居住外地。每次回老家看到村里的田地大量荒芜,他感到十分可惜,于是,萌生了回乡投资农业的想法。2011年底,不顾家人的反对,徐冠洪毅然承包了别人荒废的农场,回乡办起了家庭农场。老徐说,他家乡的生态环境好,再加上青田的稻田养鱼远近闻名,因此他要坚持稻鱼共生,绿色生态有机种植,生产高品质的稻米和田鱼。意想不到的是,开始几年由于经验不足、气候灾害等原因,他辛辛苦苦却只赚得一身汗水,不赚一分钱。
  “原来以为种田很简单。种田也要学科学、学技术。”他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投资农业也必须掌握技术要领,才能取得理想的效益。虽然几年下来曲折失败不少,但他没有听从亲友的劝告而偃旗息鼓,而是愈挫愈勇,立志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他把农场取名“愚公生态农场”,而且加大资金投入,建起了田鱼育苗池、孵化池、家禽养殖棚、科研室等设施,选取青田原种田鱼进行繁育,还从全国各地筛选优质原生态水稻品种进行试种。他一面不断积累掌握水稻生态种植技术,并在采用稻鱼共生系统的基础上,探索“稻-鱼-猪”三品共生立体养殖模式;一面外出求学考察取经,与科研院校合作,采用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结合现代农业的管理方法,实现稻田养鱼完全不洒农药、不施化肥的初衷。此外,徐冠洪还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开展青田田鱼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评估及良种繁育研究项目。
  徐冠洪介绍,他现在承包了120亩水田,种植了12个品种水稻,除了稻鱼共生,还进行了稻虾、稻鳖共生试验。他表示要选育出最抗病、高产、优质的稻鱼共生品种,让大家吃上更加喷香、放心的稻鱼米。“种稻养鱼看似原始,但水稻播种和田鱼放养密度搭配比例都很关键,有机肥的施用时间、分量都有技巧。”经过几年的田间摸爬滚打,徐冠洪逐渐有了一套成熟的稻田养鱼高产技术。同时,他结合青田实际,总结出一套适合山区种养的技术规程,并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农民生产,实现了农民脱贫致富和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双赢。徐冠洪说,目前他的一亩田可产稻谷350公斤,田鱼150公斤,亩产值轻松过万元。2017年,徐冠洪获得了“侨乡农师”称号。今年4月受农业农村部邀请还在云南红河州举行的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在农场里,徐冠洪坚持按有机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从生产管理到生态环境控制等环节严格把关,优化稻鱼共生种养组合等措施,达到增产、增效、优质、有机的目标。他生产出的田鱼和大米,得到业界的好评和市场的普遍欢迎。特别是稻鱼米,多次获得省、市优质稻鱼米奖等荣誉称号,去年还获得了有机大米认证,他生产的青田田鱼获“丽水山耕”十佳拳头产品。如今,农场的生意越来越好,他繁育的原种田鱼由于肉质美味,田鱼苗已远销到宁夏、湖北等地。
  “我的经营理念就跟农场的名字一样,发扬愚公的精神,脚踏实地、诚信经营,让广大消费者满意。”徐冠洪表示,下一步,要做好农旅融合发展的文章,把农场打造成集农业科技开发与示范、旅游观光、体验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杨志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