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前不久,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红里山村的书画师施水根,应邀到隔壁的施家桥村书写家风家训,交流书画技艺。道场乡打破村界共享乡贤人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尝试,受到各方欢迎。
今年以来,道场乡的施家桥、红里山和菰城3个村相继成立了乡贤参事会。为进一步凝聚全乡的乡贤之力,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探索实施各村乡贤资源共享,该乡打破村界、“抱团”助推,让乡贤发挥更大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化学反应”。花卉苗木大户、高校院所讲师、企业老总……在施家桥村乡贤参事会,各行各业的能人有不少。前不久,村乡贤参事会的代表“跨村”前往道场乡部分村庄,就发展农家乐、民宿事宜传经送宝。
在探索乡贤参事会新机制中,道场乡注重“精耕细作”,让这一“人才富矿”能更高效地运作。将各村乡贤参事会的能人按其专长,分别组成乡村振兴指导队、扶贫帮困行动队、乡风文化宣传队、矛盾纠纷调解队和民情民意收集队。“人才分组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各村具体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分类共享乡贤资源了。”乡党委副书记钱伟忠说。
周海卫是红里山村“土蛋哥”农庄的负责人,作为该村乡贤参事会乡村振兴指导队的队员,他已在忙着联合周边村庄的农户,以农庄为窗口共同开发、经营特色农产品的事。吴兴区委统战部肯定了道场乡创新发挥乡贤人才资源的做法,正在总结提升、向全区推广。 郑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