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特色菌菇谱写“菇粮”风华

——我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六

  □本报记者 俞霙
  一荤一素一菌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原本秘藏深山的伞菌,如今悄然跃上餐桌,成了人们舌尖上的“新宠”。这其中,灰树花和猴头菇,凭借自身极高的营养价值,脱颖而出。
  庆元和常山是我省灰树花和猴头菇的主产地,2014年和2015年,“庆元灰树花”和“常山猴头菇”相继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有力助推它们走向广阔天地。
灰树花里巧“掘金”
  近日,庆元县黄田镇上济村村民鲍世勇正忙着采收灰树花。“由于气温较高,今年灰树花从10月10日才开始采收,比往年推迟了10来天。”鲍世勇说,今年他种了4万袋灰树花,目前市场价格较好,每公斤售价100元左右,价格与去年持平。
  鲍世勇从1987年开始从事灰树花种植,2011年,他组织成立庆元县宇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行机械化制作菌棒规模生产,如今拥有社员30人,每年生产100万袋灰树花。
  据庆元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灰树花采用“一袋双收”栽培技术,分春、秋两季栽培,对水质、空气等要求较高,是菌类中鲜有的药食两用菌菇。近年来,庆元县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对灰树花实施标准化生产,灰树花已成为该县食用菌产业继香菇之后又一个特色品种。目前全县灰树花生产规模在1800万袋左右,鲜品产量达8000多吨。
  黄田镇是庆元灰树花的主产地,自1986年就开始试种灰树花。由于黄田镇灰树花栽培历史悠久、技术娴熟,2009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灰树花之乡”的称号。2014年,“庆元灰树花”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近年来,庆元灰树花加工产业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庆元有灰树花专业合作社及灰树花精深加工企业20余家,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庆元灰树花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已形成体系,灰树花盐渍加工、干制、保鲜及深加工技术都已成熟。目前,庆元有灰树花出口备案基地6个,有机认证产品5个,产业总产值达3亿元以上。
猴头菇“出山”迎春天
  近日,在位于常山县球川镇的常山县森力家庭农场内,一朵朵嫩白的猴头菇像花儿一样绽放,透着勃勃生机。看着这些茁壮成长的猴头菇,农场主毛荣良的脸上堆满了笑容。“这几天正是采菇的时候,目前鲜菇价格是每公斤30元。”毛荣良说。
  猴头菇素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称,在明清时被列为贡品。由于野生猴头菇较少,极为名贵,如何对其进行人工培育,提高产量,成为历年来大众关注的焦点。
  常山是“驯养”猴头菇的“排头兵”。据常山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常山猴头菇人工栽培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1979年,该县微生物厂成功利用金刚刺酿酒残渣培育猴头菇,最终选育出了“常山猴头99号菌株”,形成商品化生产。目前,常山食用菌产业已经由松散型种植转变为以农业龙头企业种植为主,并且在鲜猴头菇、猴头菇干品基础上,相继开发了猴头菇罐头、复方猴头菇胶囊、猴头菇贡面、猴头菇饼干等系列产品。“我很看好猴头菇产业。”毛荣良告诉记者,农场自2010年落户球川镇红旗岗以来,目前猴头菇年产量在30万袋左右,预计今年将产鲜菇23万公斤。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之外,还为各生产厂家深加工提供原料。
  产品品质好,但如何打好“销售战”亦是常山猴头菇产业发展的关键。去年省农博会上,森力牌猴头菇凭借优良品质,掀起了一股抢购热潮。“近一周时间就卖出了10吨猴头菇,还有许多客商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回想起当时的“森力效应”,毛荣良仍难掩欣喜。他紧抓机遇,目前在杭州、嘉兴、湖州都有他的配送客户,产品供应多家宾馆、餐厅。
  2014年,常山将猴头菇、胡柚、山茶油并称为新的“常山三宝”,出台政策重点扶持,常山猴头菇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春天。2015年,“常山猴头菇”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前,常山猴头菇主产区分布在球川镇、金川街道等地,年栽培规模360万袋左右,鲜菇产量达1800吨,年产值达1800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