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乡村故事

他把“斗蛐子”看成是一种文化

他要捐一套斗蟋蟀器具给镇上的非遗馆

  一

斗蟋蟀

具给

上的
非遗

  近日,德清县发布了该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该县乾元镇老人朱洪春成为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斗蛐子”的传承人。
  这几日,他在家中忙着拾掇收藏多年的斗蟋蟀器具,准备将它们捐赠给乾元新建成的非遗馆,让更多人了解乾元民间斗蛐蛐的悠久历史。
  蟋蟀,俗名蛐蛐、夜鸣虫等。今年89岁的朱洪春从小爱好斗蛐蛐,退休之后,更是将这一爱好发展得淋漓尽致,几乎每年都要抓蟋蟀、买蟋蟀和斗蟋蟀,乐此不疲。除了好玩,朱洪春还认真阅读蟋蟀方面的相关书籍,仔细研究蟋蟀文化,并收集各种有关自己与蟋蟀的新闻报道。得知“斗蛐子”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十分欣喜。2012年时,他就曾将一套“斗蟋蟀器具”捐献给了县博物馆收藏。
  朱洪春家中,一张八仙桌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色斗蟋蟀的器具。他戴上老花眼镜,兴致勃勃地给笔者介绍他的“宝贝”。
  “我们先从抓蟋蟀的器具开始说起。这一个个用竹篾制作的笼子,配合这个小网罩,就是在野地里捕捉蟋蟀的工具。”朱洪春边介绍,边拿起桌上的一个灰色的圆柱体罐子,“这是用来存放蟋蟀的罐子,南方叫作‘南盆’,北方叫作‘北罐’。”
  为何南北方叫法不一?朱洪春解释,因为南北气候不一样,南方气候温暖,南盆的盆壁较薄,而北方入秋后气候寒凉,因此北罐的罐壁厚,整个罐子也十分厚重。
  大大小小的盆罐中,最为珍贵的要数一只清朝年间的南盆。这个南盆看起来其貌不扬,灰色的盆壁光秃秃的,既没有精美的雕刻,也没有惊艳的色彩。
  “这只南盆的底部印有‘清代王雲樵制’的字样,我对照了专业书籍,发现图章与年代吻合,这只南盆属于清代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朱洪春告诉笔者,这只南盆是自己在40多年前得到的。当时,杭州一个90多岁的蟋蟀爱好者过世,家人把他的蟋蟀器具放在一个古玩店内寄卖,自己发现后如获至宝,一次性购买了4箱南盆,总共有70多个,之后便陆续送给了同样爱好斗蛐蛐的朋友,如今还剩下二三十个。除此之外,还有多个民国时期制造的南盆,盆盖上印有济公和尚等精美的图案,这些都让朱洪春爱不释手。
  在南盆的旁边,一个个只有1至3厘米大小的瓷制品,拼凑出了一方“袖珍世界”,这些就是蟋蟀们“用膳”的器具。
  稍大一些的圆形器皿叫做水盂,是蟋蟀喝水的容器。原本就只有二三厘米大小的水盂,底部还绘制了各种精致的图画,一件件把玩欣赏,令人惊叹。再旁边只有1厘米大小,类似纽扣般的器具,是蟋蟀的食具。
  蟋蟀虽然只是一种昆虫,可他们的小小生活世界可谓十分舒适。“蟋蟀喝的水最好是雨露水,或者是山里的溪水,千万不能让它们喝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有漂白粉,蟋蟀喝了易得病,战斗力会下降。”朱洪春认真地说,“像食物的话,市场上有专门的复合饲料售卖,里面添加了钙质和蛋白质,也可以给它们喂食煮熟的茭白、青毛豆、栗子等,它们也都十分爱吃!”
  等蟋蟀养壮了,就是它们上战场的时候了。“斗蛐蛐就跟拳击比赛一样,上场之前,蟋蟀的重量要在专门的戥子(一种小型的杆秤)上进行称重,按重量分类比赛。”朱洪春说,比赛过程中,用牵草拨弄蟋蟀,引起它的斗性,这种牵草多用黄鼠狼毛和貉子毛制成。
  每年秋季,是朱洪春家斗蛐蛐的“旺季”。今年国庆期间,来自新市、乾元、武康等地的蟋蟀爱好者们照例聚集在丁家弄的这栋老宅中,进行蟋蟀“夺魁”战。
  除了将斗蟋蟀器具捐赠给乾元镇即将落成的非遗馆之外,他还准备将多本蟋蟀方面的相关书籍一并展示。“斗蛐蛐不仅是一种民间爱好,更是一项文化活动,蟋蟀的生命周期一般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卵到幼虫出土大概6个月,脱完壳后活100天。但是它生来就叫,十分好斗,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到忠勇的精神品质,也是有骨气的一种体现。”朱洪春说。 沈晓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