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乡村故事

这件“衣服”流传了上千年,或许你家曾经也有过

吕汝财和他的“蓑衣缘”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此诗意的画面,如今已很难见到。由棕树皮手工编织制作的蓑衣、棕绳在民间已越来越难见到。
  近日,笔者在龙游民居苑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偶遇一位老人在独自制作传统手工蓑衣。小屋正堂挂着一件大蓑衣,左侧墙面挂着一排小蓑衣和棕刷等物件。
  老人名叫吕汝财,今年69岁。看见笔者,吕汝财暂时放下手中活计,扶正滑落至鼻尖的老花镜,笑着同笔者攀谈起来。
儿时记忆,父亲的蓑衣
“蓑衣,就是过去的雨衣。江南一带雨水较多,一般春耕生产或农忙时,下雨了就穿蓑衣。”在吕汝财的记忆中,蓑衣是农村里的“有功之臣”,下雨天挡风遮雨,歇脚时垫地上躺一躺,不怕湿了衣裳寒了身子,有贫寒人家大冬天被子薄,就把蓑衣压在上面当被盖……“我家里也有几件蓑衣,平常一直挂在家里的墙上。每到下雨天,蓑衣跟随大人们行走在田间地头,紧贴着背脊,一年不知要经受多少个下雨天。蓑衣经过无数次的冲洗,棕榈的颜色会渐渐地褪去。”吕汝财说,小时候,看见蓑衣,就好像看见了父辈们辛勤劳动的背影。“小时候,我不懂蓑衣很扎人,有次好奇地把父亲的大蓑衣披在自己背上,感觉后背被扎得好痛。而父亲在雨天穿着蓑衣,为什么总是一副很舒服的样子呢?”吕汝财说,为此他好奇地问过父亲,为什么父亲穿起来就不会扎后背呢?父亲听了哈哈大笑,摸着他的头说,蓑衣是会认人的,日子久,穿惯了,它就认你这个主人了。
  每当雨过天晴,蓑衣被重新挂在家里的墙上。当晚风吹进窗户,蓑衣也开始飘动起来,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木味和雨水味。
  年幼的吕汝财,一直在想:第一件蓑衣编织在何年何月?出自哪一双灵动之手?那时的他,还不知自己此生将和蓑衣结缘。
手艺傍身,安稳半辈子
“说起蓑衣的历史,那可就长远了。姜太公当年钓鱼,身上就穿了蓑衣。听我师爷讲,那时编织材料用的是蓑草,明朝开始才用棕,做工较之前精细不少。”吕汝财说。
  吕汝财生于1950年,龙游湖镇人,祖上从事绳索制作。在吕汝财年少时的记忆中,父亲吕荣根总是屁股坐着棕丝,脚下堆满了棕丝、棕皮,双手不停搓着棕丝,织成绳子售卖,养活一家老小。
  到吕汝财这一代,绳索行业已不景气。但吕荣根认为手艺傍身方能安稳,在他的坚持下,15岁的吕汝财拜本地蓑衣匠人傅乃勇为师。
  学手艺,总有不顺,有一桩事,他记得很清楚。“刚拜师没多久,有一次好奇,偷来师傅的香烟玩,点燃后,一不留神,烧着师傅刚做好的蓑衣,被好好教训了一通。”提起少年往事,吕汝财表情依然不轻松。“蓑衣碰火是大忌,万万碰不得。”
  三年学徒、三年伙计,才算出师。“过去,手艺人几乎都做长工,长的几个月,短的十天半个月。”吕汝财开始了辗转各地帮人编蓑衣的生活。“跑江湖,得靠手艺打天下。那时候就想着,怎么能把本领学到手,把名气打出去。你想想,光是我们镇上就有四十多个蓑衣匠,别人凭什么找你做蓑衣啊,你必须得手艺好。”行走“江湖”,手艺人自有一套生存法则。“做蓑衣得上门看人,看个头高矮。我打量一眼,心中就有数了,这蓑衣尺寸要多少。一般一件蓑衣重量在10斤左右,但我做的蓑衣基本在8斤左右,针脚细密,尺寸合适,东家都夸赞。”对于自己的手艺,吕汝财很有底气。“穿个三四十年不成问题。论手艺,我能排到镇上前几名。”
  1983年起,吕汝财不常做蓑衣了。“机器生产的塑料雨衣,又轻又便宜。棕丝蓑衣没人用了。”不做蓑衣,吕汝财转行做棕垫、弹棉花维持生计。手艺傍身,半生微寒,他很享受“串串蓑衣种种田,弹弹棉絮过过年”的日子。
“迷你”小蓑衣,卖出国门
  2006年,在龙游县的非遗普查中,棕丝蓑衣编织技艺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
  剥棕刀、线车、领口箍、长短不一的针……这些曾被吕汝财丢弃,又被父亲吕荣根重新收纳在箱子里近20年的“老伙计”,得以重见天日。“小时候学的手艺,一辈子也忘不了。”2007年起,龙游棕编传承人、手工编织蓑衣传人吕汝财被邀请常驻龙游民居苑,从事蓑衣编织和展览。
  今年8月,一批台湾游客来衢州观光,吕汝财受邀展示蓑衣编织技艺。“他们很喜欢,买走了好几件小蓑衣,说是当护身符。”吕汝财告诉笔者,传统蓑衣不常用,但“迷你”小蓑衣非常受欢迎,其肩宽和衣长分别为48厘米和55厘米,大小和重量大约只有成人蓑衣的三分之一左右。“我自己没出过国,可我的作品卖到了美国、日本……”吕汝财心里很满足。眼下,他唯一的担心,是手艺传承无人。“来学的不少,可是没有一个学会的。这个手艺活不能速成,若想学,我肯定毫无保留教,要不,等我们这一代人不在了,这门手艺就丢了。”吕汝财说。 汪碧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