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目标
种植业氮磷流失量核算以我省农业种植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划为依据,在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选择典型种植制度和具有代表性地形地貌的农田,通过原位监测和典型地块调查获取涵盖我省主要种植区域、地形地貌、主要作物和耕作方式下的氮磷流失系数,通过县级统计获取各类种植模式面积等农业生产基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测算种植业氮磷流失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全面摸清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氮磷流失情况,为政府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掌握种植业氮磷等流失特点和规律,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3.建立种植业污染源资料档案,完善农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为做好农业污染源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技术路线
种植业氮磷流失量核算首先采用县级统计和抽样调查结合的方式,获取各类种植模式面积及氮磷施用量等种植业水污染物流失量计算相关的基量数据,其次通过周年连续监测地表径流、地下淋溶液的体积及氮磷浓度计算流失量,获取涵盖主要种植模式的氮磷流失系数,最终通过氮磷流失量测算方法,科学核算全省农田面源污染氮磷流失量。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1.资料收集与分析:系统收集各县农作物种植情况及地貌、降水等信息,明确各县各类种植模式的分布特征,统计我省耕地和园地面积、主要种植模式的作物类型和模式面积、各模式中实施减排措施的面积等基量数据。
2.抽样调查:在前述工作基础上,根据各县主要种植模式分布特征开展抽样调查,明确各类种植模式平均施肥基量等。
3.原位监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种植制度、土壤类型、耕作方式等,在各类种植模式代表性地区设置常规生产模式和减排模式下种植业氮磷流失系数监测点,明确各区域各类种植模式氮磷流失量。
4.系数表征与计算:根据原位监测和抽样调查结果,研究提出各类种植模式流失系数表征方法与校正方法,率定各类种植模式氮磷流失系数。
5.流失量核算:根据各类种植模式面积与流失系数,科学核算全国种植业氮磷流失量。
三、抽样调查
(一)抽样调查任务分配
依据全国农业污染源抽样调查技术方案确定本次典型地块抽样比例为:南方湿润平原区和南方山地丘陵区为1.2‰-1.6‰,农户抽样比例平均约1.5‰,我省共计调查典型地块数量为9000个。(二)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根据《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抽样调查及原位监测技术方案》,本次普查种植业源调查对象包括两类:
县级调查:对象是县级行政单元。全省耕地和园地面积之和超过1万亩的县(市、区)均需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耕地和园地面积、规模种植主体的数量及面积、各类种植模式面积、各类模式中实施主要单项减排措施和综合减排措施的面积等基量数据。
典型地块调查:选取典型地块,调查地块面积、产量、耕作方式、施肥、施药、灌溉、地膜、秸秆等相关信息。依据经营权属的不同,将典型地块分为分散经营地块和规模化经营地块两种。(三)抽样原则
全面覆盖:全面覆盖我省两大区域,19类种植模式;全面覆盖耕地和园地面积之和超过1万亩的县(市、区)。
优化布局:以各县(市、区)耕地和园地面积在全省的占比为基础,综合考虑农业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和规模化种植水平,确定各县(市、区)抽样地块数量;对于人均耕地数量多、规模化种植水平较高的地方,可适当降低抽样密度。重点考虑各类种植模式在各地中的面积占比,确定各类种植模式抽样样本数量。
重点突出:对于化肥用量高、氮磷流失风险较为突出的蔬菜、果园等种植模式需重点加密;县级行政单元需对主要种植模式(指该模式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和园地面积之和超过10%)进行典型地块抽样调查。典型地块分布不能过于集中,原则上应至少选取5个代表性乡镇、10个村开展调查。分散农户经营依然是当前我省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分散农户一般有多个分散地块,可选择调查符合普查抽样要求、且面积最大或最能代表其种植水平的地块或棚室。(四)调查人员及要求
每个县成立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由农业环保、土肥、植保、栽培等相关领域专业技术骨干10-15人组成的调查小组或委托有实力的第三方机构,每组3-4人,经培训考核合格后,集中开展抽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