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泉溪镇上滩村种粮大户周国平今年种植的30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连日来,他边收割、边烘干、边投售,预计今年将卖粮1700多吨。图为 10月 11日,周国平(戴帽者)在该县东皋中心粮库投售刚收获的稻谷。
张建成 摄
把小公厕当作大民生来办——
“厕所革命”让常山乡村更美好
“公厕登上大雅之堂”。常山县抓住建设“特、富、美、安”慢城大花园的有利时机,在全省率先实施公共厕所“所长制”,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当“所长”,小处着眼、实处入手,强力推进城乡“厕所革命”,使公厕成为文明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名片,赢得了各方的点赞。
把改厕当大事来办
强力打造“民心工程”
乡村要美丽,厕所要革命。数量少、设施旧、卫生差,是常山之前公厕的常态。公厕建设要实现革命性变化,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力度和强度。常山从我省推行的“河长制”获得启发,创新实施公厕“所长制”,明确县委书记任全县公厕“总所长”,以“一把手工程”的力度,在全县掀起“厕所革命”。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村主要负责人为各自区域的公厕所长。
县农办牵头负责乡村公厕建设,安排专人专职主抓。县财政每年设立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把等级公厕建设列为文明村镇、美丽乡村评比中的“一票否决”事项,列入对乡镇的考核奖惩,每月进行督查通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全县乡村的公厕革命建设。
着力提升公厕品质,一步到位,亮点不少。注重人文关怀,尽可能地增加女厕位数量,配套残疾人厕位、第三卫生间、无障碍设施等,免费提供手纸、无线网络、充电设备和背景音乐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舒适的如厕环境;注重技术创新,采用除臭杀菌环保新技术、智能技术,引入装配式建筑等,实现自动照明、排风、冲厕等功能。
全县180个行政村中,去年完成新建改建公厕66座,今年62座已完成进度80%以上,总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乡村公厕从无等级到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A级以下的200多座公厕,正在改造提升中。到今年底,该县将彻底改变乡村公厕脏乱差的局面。
把厕所按景点来树
精心打造“景观工程”
细节决定品位。常山像重视风景点一样去美化厕所,要求新建改建公厕一律先设计,再建设。
格局上做到有“型”,让厕成景。因地制宜,采用浙派、徽派、现代等建筑设计,形成别墅式、田园风、水岸船型等多元风格,凸显山乡地域特色。格调上融入“境”,成为景中厕。如将农村废旧的泥瓦房,外观修旧如旧,内部改建成公厕,别有风味。细节上有“味”,打造厕中景。公厕内外,采用竹木、老物件、常山石、胡柚、山茶等常山特色主题元素进行装饰。如围绕“慢城常山”城市品牌,统一设计公厕LOGO,以胡柚娃卡通形象制作公厕导向牌,让人们倍感亲切,使公厕更有“味道”。既体现本土文化,又实用美观,“一厕一风情”,成为美丽景区、美丽乡村的一个“窗口”。
三分建,七分管。常山围绕管理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目标,着力抓好运维工作。成立厕所管理“所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实行全县厕所管理县、乡、村3级所长联运,乡镇部门紧密配合的所长任职体系和管理机制,并切实抓好保洁员队伍建设。
(下转第2版)
常山县新昌乡郭塘村公厕,按旅游2A级标准建设,白墙黛瓦,边上小径用竹木铺设而成。
(紧接第1版)组织文明公厕、优秀公厕管理员评选,打造精品公厕,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如厕的良好氛围。
同时抓好模式创新。在人口集中区的公厕,因地制宜设置了配套营业房,“以商养厕、以商管厕”,解决了人、财等长效保障问题。主动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公厕管理,在城乡48座公厕试点推行市场化保洁,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承包、“所长”督促检查,实现公厕管理品质的提档升级。
“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常山城乡的每一座公厕保持了常态化干净、整洁,让“方便”的事更“方便”。 曾修明
编后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如厕问题,看似小事,却关乎民生。小小公厕,不仅是展示城乡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是民生幸福指数的具体体现。在深入推进美丽浙江大花园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改观和提升广大乡村的公厕面貌,是题中应有之义。常山自2017年初开始在全县展开的这场空前的“厕所革命”,做到了认识有高度、覆盖有广度、建设有亮度、保障有力度、服务有温度,使乡村公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名片”。常山的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