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9月20日上午,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嘉兴庆祝活动月开幕式,在秀洲区油车港镇西千亩荡举行。活动月以“红船圣地庆丰收,乡村振兴展新貌”为主题,将一直持续至10月下旬。
开幕式在精彩的九彩龙舞龙表演中拉开帷幕。舞九彩龙是流行于嘉兴平湖的传统习俗,也叫“调龙灯”,每当喜庆佳节,农民们就通过“调龙灯”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寄托对丰收的祈愿,希冀每年风调雨顺。
随着一声响鼓,踏白船比赛正式开始。4支踏白船船队如离弦之箭,向终点划去。每只船上有11名船员,1人擂鼓,4人掌舵,6人划桨。大家齐心协力、奋勇向前。踏白船也称摇快船,是一项盛行于嘉兴水乡的民间水上竞技,是为祭蚕神而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
诗歌朗诵、独唱《美丽嘉兴》、舞蹈《丰收的喜悦》等精彩节目接连上演。
南湖菱是嘉兴的著名特产,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征,油车港镇由于紧靠市区,辖区内水网密布,水质较好,非常有利南湖菱的生产,一直是嘉兴特产南湖菱的主产区。眼下,正值南湖菱成熟采摘季节。开幕式现场的另一侧,数十位身着蓝印花布的菱娘,唱着婉转悠扬的菱歌、划着菱桶自如地穿梭在百亩菱塘中采着南湖菱。70岁的杨奶奶正在整理刚采上来的南湖菱。她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的菱角比往年要大,产量也更高。
秀洲是中国农民画之乡。活动现场,油车港镇中学20名学生现场挥笔,画下丰收的场景,采菱,挖藕,捕鱼……丰收的喜悦泼洒在画布上。一幅四十米长的巨幅秀洲农民画格外醒目,农民张金泉以其独特视角细腻地画下了嘉兴数十年来农业农村的变化和发展,细节丰富、气势恢宏,让人震撼。
拉网捕鱼,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传统捕鱼方式。随着集体协作的不断发展,拉网捕鱼演变为大拉网捕鱼。上百米的渔网,在数十名渔民的共同合作下,在水中慢慢合围。随着渔民们的号子声,大家一起用力收网,网中的鱼儿翻腾跳跃,呈现出一派渔业丰收的场景。
活动现场,贴着“丰”字的大谷仓等丰收景观随处可见,广场上还专设了嘉兴稻作文化展示和讲解区。嘉兴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稻作文化。嘉兴作为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罗家角遗址出土的156粒碳化稻谷,证明了嘉兴7000多年前便已开始人工栽培水稻,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在非遗展示区,来自嘉兴各地的农村老艺人们个个身怀绝技,糖糕板雕刻技艺、传统木质农具制作技艺、渔具竹编技艺、稻草编制技艺、云片糕制作技艺、粉塑、桐乡麦秆画、臼打年糕技艺等非遗文化的现场制作,引得不少人驻足观赏。来自油车港镇胜丰村的张进泉今年已经64岁,他在现场用精湛的技艺展示了糖糕木模子的制作。他告诉记者,他从事这门技艺已经有30多年了。一刻一划间,一个精致的木模子在他的手里诞生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嘉兴庆祝活动将持续开展,60余个庆祝活动将轮番上阵,优质农产品展示品鉴活动、欢庆丰收文艺演出、农民书画摄影作品展、“老味道”民俗展示活动、农产品收割采摘大比拼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将在嘉兴各地火热展开。
嘉兴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嘉兴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局和战略的突出位置,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436元,连续14年位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1.69∶1,继续保持全省最低。农村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