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林业

德清: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近年来,德清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优化林下种养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了“林笋”“林药”“林菌”“竹茶”“林旅”等林下复合经营模式,为农村居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林笋”模式——实施竹笋覆盖培育技术,采用稻草、竹叶、砻糠等材料覆盖,为春笋冬出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竹林的产出率。该县阜溪街道龙胜村有早园笋精品园2000亩,通过实施该技术,亩产值增至1.5万元。“林菌”模式——通过引进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在林下培育褐松茸、灵芝、竹荪等菌类。去年,该县共向莫干山镇瑶坞村等村的22户农户发放褐松茸菌种8万余袋,推广种植200亩,亩均产值达到1.1万元。“林药”模式——林下种植多花黄精、三叶青、麦冬等中药材,开展规模化、集约型经营,既有景观效果,又有经济效益。目前,该县莫干山镇庙前村种植的中草药长势良好,其中多花黄精8亩、三叶青3亩,预计亩产值可达1.5万元、6万元。“竹茶”模式——对竹林下自然生长、无人管理的野生茶树进行生态培育,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茶产业。今年,德清县与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合作,在莫干山镇四合村建立竹林野茶基地60亩,目前野茶市场销售价在每公斤2000元以上。“林旅”模式——在林下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不断壮大休闲采摘、森林美食、生态旅游、创客基地等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促进林农和集体经济组织增收。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万鸟园”,面积400多亩,通过建成“林旅”综合体,吸引了一大批“林创客”加入到林业产业中来,目前已有8家创业团队入驻,主要涉及文化创意、先进工艺品制作等,吸纳青年创业人才60余人,预计今年将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0余万元。 胡德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