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乡土社会发生着深刻剧烈的变化。乡村要振兴,就必须认清乡土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社会主体由稳定性向流动性转变。在传统农村,农民以土为生,与土为伴,相对稳定。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趋于扩大,阶层流动也因此凸显。“流”是活力的表现,但应流得自主自愿,流得安心放心,流得后顾无忧。
社会生活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在传统农村,农业生产特点和习惯相同,农民的生活相对同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走出村庄,去异地打工,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社会生活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村庄的概念也已冲破地理上的村域范围,村庄的虚拟空间延伸到村里人打工的地方。异质性的生活和虚拟空间的扩展,使村庄治理变得更为复杂。
社会关系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转变。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世代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随着农民工的流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转变。这种转变逐渐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在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诚信;在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契约。如何让传统的诚信与现代的契约在乡土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是当下需要深入探讨的大课题。
社会空间由地域性向公共性转变。传统村落的传统农业,功能定位为单一种养业。随着农业多功能性的逐步显现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农业大步走出一产,融合二、三产协同发展,加上发达的交通通讯助力,乡土社会的社会空间由地域性向公共性转变。开放的乡土社会空间为现代文明的注入打开了通道,拓宽了领域。
社会结构由紧密型向松散型转变。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个熟人社会中,人情是一种交往方式,是社会结构紧密的黏合剂。近年来,由于农民工大量外流,乡村人情关系越来越淡薄,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由紧密型向松散型转变。在此情况下,必须重塑乡土社会的乡情乡谊。
社会文化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转变。“前喻文化”是指年轻的要向年长的学习,在农业文明时代,文化的传承是前辈向后辈传递。“后喻文化”是指年长的需要向年轻的请教,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年轻人比老年人思维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强,文化传播发生了反转,由后辈向前辈传播。以何种举措应对“后喻文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社会价值由一元性向多元性转变。随着中国乡土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社会价值观愈来愈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防止价值观走偏。
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在传统村落中,村落的精英分子以身作则,以自身行为和道德风范形成“权威”并影响村落,呈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城乡二元制度实行以后,农村精英单向流往城市,乡土社会的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今天,资源单向流入城市的时代已告终结,乡村逐步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投资创业的理想地,应当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