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幢农村房 两种生活“态”

——从农民住房看浙江农民幸福指数提升

  □本报记者 俞霙
“今年的荷花开得早。荷花一开,游客就多了。从5月开始,我家的10间客房几乎没空过。”8月22日上午,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的徐联法,边收拾客房边告诉记者,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的民宿“临荷轩”是去年国庆节开业的,生意一直很好,今年8个月已盈利20多万元。
  走进畲乡利山,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一排排3层高的古民居风格连体房。村子中央是面积50多亩的荷花塘,夏天来这里,满眼都是“白莲周围有人家”的美丽画面。然而在9年前,这个少数民族村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能有今天的模样。“那时候别说是游客,本村的人都没几个。上世纪90年代,村里基本上都是老旧的泥瓦房,环境又脏又乱,村民都不愿意住村里。”徐联法是利山村原党支部书记,他记得,当时的利山村还是贫困村,没有特色产业,村民只能出去打工。
  然而,仅仅用了9年时间,利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从4585元提高到了2017年的2.45万元。徐联法说,主要的契机是2009年开始实施的旧村改造工程。
  到2012年,利山村实现整体拆旧建新,先后拆除危旧房91户,面积1.3万平方米,以“小青瓦、马头墙”徽派建筑特色为主基调,新建72栋楼房。
  如今,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河道净化均已完成。农户垃圾收集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家庭改厕……一系列村庄建设提升工程,使利山村人居环境得到空前改善。
  村庄美了,“金凤凰”来了。2012年,年利来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在利山村打造休闲养生的农家乐综合体。“年利来”负责人沈巧平告诉记者,村民不仅可以凭自家田地、房屋入股,还可以在农家乐打工增加收入,一般一个家庭,年收入可达5万多元。“现在,利山村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积极推动农旅融合,搞起了采摘游、亲子游,吸引了大批游客,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开起了民宿,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徐联法说,目前全村共有32家民宿,客房240余间,去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旅游经济收入300余万元。
  有房才算有家,安居才能乐业。这些年来,我省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动危旧房改造,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整洁舒适的农家小院和连体房比比皆是。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便捷度、安全性、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据了解,自2003年我省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截至2017年底,已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已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12个。
  为了让农民住得更安心,今年初我省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标志着我省农房建设管理进入规范化、法制化时代,填补了长期以来农村住房质量安全管理的空白。“利山的房美了,水清了,路好了,村民生活更有了盼头,在家门口就能收获绿水青山的红利。”徐联法说。如今,像利山村这样的小村庄在浙江遍地开花,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让农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