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永康:孜孜以求保“食安”

  □本报记者 朱传忠
  让百姓吃得安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重头。近3年以来,永康市委市政府把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纳入“十大民生实事”,作为民生工程孜孜以求、强力推进,探索并建立一整套社会共治体系,取得良好效果。他们的做法与经验,上个月受到省农业厅考评组的充分肯定。
千名安全员协管村居集市
  当下正是葡萄采摘的时节。永康市唐先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叶华颖一行,一大早就带着检测设备,来到志军农场对葡萄做健康“体检”。进行农药残留检测,详细查看农场周边环境、农约使用记录、生产档案……通过智慧监管终端,将巡查记录、检测结果等信息实时上传至市监管平台。
  唐先是农业大镇,与志军农场同等规模的果蔬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100多家。作为专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叶华颖要定时不定时地对全镇源头农产品进行检测、记录、上传,只有取得“合格证”的才准许上市销售。
  在永康,正式列编的专职监管员有16人,每个乡镇各配备1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有14人。同时,还为728个村(居)配备了815名农产品(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组建了195名志愿者参与的27支食品安全社会监督队伍,开展常态化监督。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村居集市,共同守护着“舌尖上的安全”。“我们实现了基层监管网络的村居全覆盖。”该市农林局副局长胡红心说,农产品安全重于泰山,必须把好源头关。
免费快检室织成检测网络
  城郊的蔬菜种植户,将刚刚采摘的多种新鲜菜品,送到西城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老杨,帮我检测一下,这些蔬菜是不是可以上市销售了。”
  老杨从事该项工作已经30多年,见证了生产者、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重视程度的变化。“检测不收费,合格的马上给打印出合格证。”老杨说,有合格证的农产品卖得快,价格也高一些,不仅生产者自愿送检,而且消费者也喜欢。
  胡红心介绍,为了建立完备的农产品风险管控体系,永康进行了大力度高标准的检测职能整合。2014年,整合农业、食药、工商、水务、质监等部门的农产品、食品、饮用水等检测职责。 (下转2版)
(紧接1版)2016年7月投资2198万元,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具备农产品相关检测能力163项,其中农药残留111项,兽药残留42项和重金属10项。建成17个城乡农产品快检室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全市31个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检测室,开展每日检测。16个乡镇农办配备快检设备,开展定性检测,快检网络覆盖到镇街区及村居。
  绿色食品100%纳入追溯体系
  遍布村居的监督检测网,确保了全市农产品的源头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更给安全再增一道保障。“自律抽检和追溯二维码,是保证品质的两道重要防线。”志军农场负责人方志军说,“只要发现质量不过关的农产品,可以直接追溯到我本人,要负起直接责任。”
  目前,永康已有583家农业生产主体纳入省追溯平台信息库,84家生产主体依托二维码进行追溯,并实现动态维护。胡红心说,去年永康通过了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县考核验收,“永康开发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全程追溯平台和农安永康智慧监管APP,能够全面实施农产品安全全程追溯,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监管全覆盖,绿色食品100%纳入追溯体系。”
  据介绍,3年来,永康市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行政执法、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与公安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监管互助、依法共治。严格查处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已行政处罚69起,移交市场监管3起,移交公安和联合查办4起,采取刑事措施11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