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本报宁波8月28日电 今天下午,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推进会在宁波举行。会议提出,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跨越新关口、实现新作为,确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减船减产指标,力争到2022年全省国内海洋捕捞产量压减到200万吨左右,实现海洋捕捞强度与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相适应,渔场渔业资源水平恢复并稳定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省委书记车俊作出批示,省委副书记郑栅洁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彭佳学主持会议。
车俊在对会议批示中指出,“一打三整治”很有效果,促进了渔场修复振兴,应坚持不懈。
自2014年正式启动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下同欲、全力以赴,较好地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涉渔“三无”船舶取缔取得压倒性胜利,至2017年底,全省取缔“三无”渔船1.58万艘,超过了4年前的排摸数,占全国取缔总数的70%。海洋捕捞产能退出渠道和机制基本建立,全省可核算的产能压减数已超过100万千瓦,近万名渔民主动退出海洋捕捞。渔场渔业资源呈现好转态势,近岸海域总资源密度有所增加,幼鱼发生量增幅明显。2017年沿岸小黄鱼发生量增长20%以上、鲳鱼发生量增长50%以上。
4年来,我们实施保护幼鱼资源、保卫伏休成果、剿灭禁用渔具“三大战役”,创建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平安渔业示范县、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推出了国内捕捞减船减产、渔民转产转业等创新举措,出台了100多项制度、标准和规范,形成了一整套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合拳”,开启了国内近海渔场铁腕治乱的先河,为全国海洋渔业事业改革发展趟出了新路。
会议指出,渔场修复振兴是一场抢救性的保护行动,是一场不得不打且必须打赢的保卫战。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推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以“渔业综合改革”为战略主线,坚决打好非法捕捞常态治理、过剩产能持续压减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作为新时期“一打三整治”的升级版,扎实推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要坚定不移推进“打非治违”常态化制度化,始终保持对各类渔业违法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要坚定不移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扎实推进新一轮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启动实施海洋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提高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坚定不移推进渔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创新文章、开放文章、品牌文章、美丽文章和融合文章,积极培育新型渔业主体,扶持发展绿色养殖、休闲渔业,促进失船渔民就业再就业,确保渔民减船不减收、转业不失业。要坚定不移推进渔区渔业体制机制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企业的满意率。要坚定不移推进渔区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建设,推进渔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渔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好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实施海洋灾害防御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渔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
会上,宁波、温州、舟山和台州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