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如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近年来,我国各地努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优化粮油产品供给,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增产导向转到提质导向,实现“优粮优产”
  初秋,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稻田里,稻穗已泛黄。“基地20万亩稻田分欧盟有机、中国有机、绿色种植和鸭稻种植几种。你看这片鸭稻田一点农药、化肥都不用,去年鸭稻拍出了每公斤432元的价格,是普通大米价格的十倍。”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总经理李志禹说。
  为保证品质,五常市建立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组建五常大米网,完善五常大米防伪溯源服务体系,实现大米从“种收储加销”全部纳入监控管理体系。“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了解大米的全部信息。我们按照严于国际高端大米标准,对五常大米从良种繁育、浸种催芽、育苗插秧、收割仓储到加工销售的27个流程99道工序,逐一细化,制定出种子、环境、种植、投入品等八项标准,建立五常大米标准体系。”五常市农业局局长伊彦臣说。
  好粮食首先是种出来的,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我国粮食产区努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优粮优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是前提。山西省以“山西小米”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突出打好“优质”“特色”两张牌,引领全省特色粮食产业发展;广西发挥“一带一路”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香米生产,市场反响良好,收购价比普通晚籼稻平均高45%;湖北福娃集团、辽宁鼎翔米业等企业发展“虾稻”“蟹稻”,效益远高于普通产品。
  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实现“优粮优购”
  提升品质、拓展销路、延伸产业链……在当前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从供给侧入手,打破价格天花板,保护种植户收益。
  “今年,我国大豆生产呈现出‘面积扩、单产升、总产增’的局面。”九三管理局副局长张宏雷介绍,国家提出调减“镰刀弯”地区籽粒玉米种植时,当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渐调增大豆、杂粮、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我们不仅仅要想着怎么种,更重要的是想着怎么卖出去,而且还要卖出应有的价值、卖出高价、卖出效益。”
  好粮食卖得顺畅,卖上好价钱,才能让种粮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积极性。
  今年,国家有关部门调整完善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市场化收购比重明显增加。近期夏粮收购中,受多重因素影响,优质小麦价格走高,释放了优质优价的市场信号。
  “今后,还将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巩固玉米‘价补分离’市场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优化执行预案和具体操作办法,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表示。
  立足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实现“优粮优加”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离不开粮食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更离不开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正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重要路径。”黑龙江粮食局局长朱玉文说,上半年,黑龙江全省粮食加工业主要指标增幅超过30%,粮食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不仅仅在黑龙江,近年来,湖北省也打响“荆楚大地”品牌,促进了优质稻谷、小麦加工业转型升级。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粮优加’不是过度加工,不能片面追求精细。粮食过度加工不仅使营养成分大量流失,而且造成了粮食资源的巨大浪费。要加快推广粮油产品适度加工,合理控制精度,提高出品率,最大程度保存营养成分,引领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张务锋说。
(摘自《光明日报》 李慧 张士英/文 2018年8月2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