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水稻轮作模式利用水稻田作菌场,其杂菌基数小,黑木耳不易受杂菌污染,产量高,品质好;而黑木耳采收后,废弃菌棒可以部分还田,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肥力,促进水稻生长,从而提高了冬闲田的利用率,也解决了黑木耳生产场地问题,因此是一项“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高效模式,目前,该模式在龙泉、景宁、云和、庆元、常山等地年推广面积2万亩以上。
产量效益
一般水稻亩产600千克,产值1680元,净收入1100元;每亩可放黑木耳菌棒8000棒左右,亩产黑木耳(干品)480千克,产值3.36万元,净收入1.92万元,合计亩均年净收入2.03万元。
茬口安排
水稻栽培时间与常规单季晚稻相同,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适时移栽,9月底至10月上旬收割。水稻收割后及时整理大田,黑木耳菌棒排场出耳,11月下旬开始采收,次年4月底结束。
关键技术
一、水稻栽培
(1)品种选择。选用中“中浙优8号”“甬优1540”等耐肥、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稻组合。(2)培育壮秧。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育秧,播种前晒种1天,采用药剂浸种,防止恶苗病和立枯病。催芽至露白时播种,稀播匀播。提倡采用旱育秧培育带蘖壮秧。(3)合理密植。一般亩插1万丛,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4)科学施肥。黑木耳生产后,将1/3废菌棒进行还田处理,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板结与酸化。基肥每亩用水稻专用肥40千克或碳铵25千克加过磷酸钙30千克。(5)水浆管理。插秧后,薄水护苗,前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穗苗数80%时,搁田控蘖,要多次轻搁。灌浆期干湿交替壮籽,不要断水过早。(6)病虫防治。根据病虫测报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山区易感稻瘟病,要抓好苗期和齐穗期的稻瘟病预防。
二、黑木耳生产
(1)品种选择。选择抗逆性好、单片、耳片小、形状好、色泽黑、产量高的“黑山”新品种。(2)科学配方。培养基按杂木屑79%,麸皮15%,棉籽壳5%,红糖0.5%,石灰0.5%配方。(3)拌料装袋。按配方比例称好主料和辅料,搅拌均匀后及时装袋,将培养料装入规格53厘米×14.7厘米的聚乙烯塑料筒袋中。(4)灭菌冷却。一般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灭菌时每灶数量以5000袋左右为好,料袋堆放时层与层、棒与棒之间须留有一定的空隙,确保蒸汽畅通。灭菌结束后,当灶内温度自然下降至60℃左右,将料袋搬到消毒后的通风、阴凉、干净场所,并盖上塑料薄膜,按3-4克/立方米的气雾消毒剂烟熏进行自然冷却。(5)接种养菌。用接种箱接种,套袋培养,室外荫棚养菌,养菌场地在菌棒移入前2天进行杀虫和消毒。以一字型或“#”字型堆放菌棒,注意避光。(6)刺孔催耳。菌丝长满耳袋时刺孔,注意不要在料与袋壁脱空或已污染部位刺孔。每支菌棒上刺孔180-200个,呈“品”字型均匀分布。刺孔催耳养菌时间一般为2-4天。(7)出耳管理。以稻田作耳场,使用前应彻底清理耳场四周及场内的杂草、稻桩,每亩用25-30千克生石灰浸泡24-48小时后翻耕,再暴晒3-4天后做畦,畦与畦之间要留有排水沟。(8)采收干制。待木耳耳片充分长大,边缘舒展软垂、肉质肥厚、耳根变细时,即可采收。采下的耳片要及时晾晒,晴天直接暴晒干透。
龙泉市食药用菌产业办公室 文冬华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陈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