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留住“乡音” 传承“乡情”

嵊泗:今日渔村非遗浓

  既触摸得到文化传承,又能凸显渔村特色,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舟山市非遗融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嵊泗县,经几年努力,树起了一个“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的海岛样本。
  2016年11月,浙江吹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号角。嵊泗县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彰显小城镇人文特色贯穿于小城镇规划整治的全过程,按照“治理改善综合环境、凸显非遗文化价值、打造幸福美丽渔乡”的目标,精心实施,扎实推进,使海岛嵊泗展现出浓郁的市井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
一村一韵,从卖海产品到文化体验
  村村有景,风韵各异。嵊泗县五龙乡从全域建设的角度,创设了“东海五渔村”这个鲜亮品牌。所辖各村根据各自的特色,提炼形成了“东海渔村”“黄沙绿洲”“色彩边礁”“原乡会城”等村落特色品牌。
  笔者前往采访时,正值休渔期,会城村的渔嫂们在忙于修补网具。网具是渔民捕鱼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织渔网、打绳结,是渔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渔具蟹笼制作的路灯罩,用船上的绳结制作的路边围栏,在村里随处可见。
  田岙村的渔俗广场,矗立着一艘绿眉毛船。这是仿造当年绿眉毛渔船的模样,6根高耸的桅杆,意味着“六六大顺”,传达着吉祥、喜庆、平安与丰收的讯息。如从空中俯瞰或航拍,即会发现,整个广场似一幅以渔村石屋为主题的渔民画。“正月鲻鱼别别跳,二月鲳鱼下巴壮,三月小黄鱼咕咕叫……”田岙村的围墙上,十二个月鱼谣和色彩鲜艳的渔民画相得益彰。(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嵊泗渔民画,已经让田岙从普通小渔村演化成了让都市人心仪的“海上敦煌”,每年游客以两位数幅度增加。全村一半以上居民从事民宿,为当地人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嵊泗县现有900余家民宿,业主们用渔民画、渔绳结、海洋剪纸等非遗及其衍生品提升民宿的内涵,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
  “这些做法,提高了原本普通房间的定价,民宿老板尝到了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甜头。”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使渔岛、渔村、渔民实现了从卖海产品到卖风景、卖环境、卖体验、卖文化的转变。
文化长廊,海洋符号串连时尚元素
  掌声、笑声此起彼伏。在黄沙村文化礼堂,身着渔家服饰的渔嫂们,向游客们展示着歌喉、舞姿;在文化广场,“酒淘黄鱼”“醉虾”“呛蟹”等各类海岛非遗特色美食,让人们赞不绝口。
  在特色旅游商品展示中心,笔者发现这里的旅游商品,早已融入海洋剪纸、渔民画、渔用绳索结等非遗符号,灯塔、渔船、岛礁等海洋符号,与时尚元素、现代设计结合,符合游客的审美情趣,还具有实用功能。“把非遗中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供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多元转化,这是非遗保护最有效的一种措施。”县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说。
  依托石景资源和古村文化资源,打造一米街、刘有九渔绳结工作室、东海石村等文化旅游景点,传统村落的文化特性得以很好地保持和弘扬,嵊泗黄龙岛于是成为渔俗风情旅游区。
  近年来,当地人还将旧粮仓、旧手工作坊、旧渔用仓库、部队老营房等,改建成展陈馆、渔民画创意体验馆、沙艺术仓库、做客渔家休闲馆、戏迷沙龙馆、渔歌号子馆、渔网编织社等特色场馆,在五龙乡串连起一条文化特色场馆的展示长廊,以妥善的方式保存五龙的非遗文化。
  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春风的吹拂下,经非遗及民俗文化的点睛扮靓,往日黯淡的嵊泗海岛渔村,犹如被打磨的珍珠,日渐焕发光彩,村村是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境的改善特别是环境综合整治,是其重要部分,整体提升着乡村的文明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舟山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至目前,嵊泗已完成全县31个村庄民居风貌改造,形成“一村一韵”的美丽渔村新盆景;点线面融合,形成一批人居优美、开放共享的美丽渔村新风景。成功创建1个综合示范岛、4个省级示范乡镇、5个省级特色精品村、7个省级历史文化村,13个市级精品社区。文化、旅游、渔业等相关产业叠加融合,成效显著,去年全县接待游客56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超过20%。 林上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