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余杭小古城村:村务民主添活力

  □本报记者 姚力丹 程益新 杨盼盼 叶敏
  进入伏天,烈日当空。记者来到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学访,看到这里正在实施一个美丽乡村项目:统一翻新钱三组70多户民房的旧围墙,新建公厕,拓宽村道。“这个项目,是我们村里通过民主商议决定的,按照村级事务民主协商机制,我们已经办成了很多村民满意的大事。”小古城村党委委员徐林玲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个村级事务民主协商机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指导下发展完善起来的,成为我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法宝。”
  那是在2005年1月4日,新年假期后的头个工作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小古城村调研。“习总书记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他在调研中提出,要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好‘三农’,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要求,切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三农’工作,为农民办实事求实惠。”作为亲历者,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村“两委”立即进行研究贯彻,决心按照省委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小古城村由钱家滩、俞家堰、吴山3村合并而成,有22个村民小组,3700多人。村子大,村民多,管理难度大。村“两委”群策群力,探索创新,找到了“门道”:建立村级事务民主协商机制,解决“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4个问题。
  比如“议什么”,在小古城村有标准化的操作。不仅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可以通过民情恳谈会谈出来,村民小组还可以通过民生实事申报提上来。关于“谁来议”,村里采取“固定代表+自由代表+特邀代表”方式,不同的“协商菜单”由不同的人来协商。
  徐林玲告诉记者,今年初,村里余十组在民生实事申报中提出,希望将一条旧村道进行拓宽。“我们就此召开了一场协商会,除了余十组的村民代表,还请了懂道路工程的村民一起协商,再到镇里进行公开招投标。”
  协商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种种难题。钱三组正在实施的美丽乡村项目,开始公厕打算建在小组入口处,不少村民看到方案后,认为择址不妥。于是,村里组织村民代表、乡贤等开了多次协商会,4次修改建造方案,经户主会审议签字,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后,最终将公厕建在钱三组北边的偏僻处。
  村民心里有情绪,就让直接说出来;有好建议,就鼓励提出来;有疑问,就请专业人员作解答,这样大家就更容易达成一致。正是遵循习近平同志的指示要求,不断改进完善村级事务民主协商机制,村民们气顺心齐,劲往一处使,全村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小古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转眼10年过去了。2015年初,村党委商议给习总书记写封信,汇报小古城村10年来的变化和成就。
  让林国荣和村民们想不到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给他们回信了。回信中说道:你们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收悉,近年来,你们积极探索建立村级事务民主协商制度,有效地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这给了我们的极大鼓舞,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林国荣告诉记者。3年来,村里继续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坚持以创建民主法治村为载体,“民主理事、公正办事、干净干事”,形成了“村民提、代表议、会议定、干部做、大家评”的村务运行机制,干部群众和谐团结谋发展,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
  如今的小古城村,80%以上的家庭拥有轿车、修建了新房。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9亿元,人均收入达34024元。村庄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等70多项荣誉。“在习总书记‘三农’思想的引领下,小古城村村民的腰包会更鼓,村容村貌会更美,幸福指数会更高。”林国荣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