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老杨种植西红柿的启示

  作者赵畅来稿说,据媒体报道,比利时、西班牙、德国……山西太谷县东山底村农民杨银忠了解这些国家不靠世界杯,靠西红柿。杨银忠的西红柿大棚里有西班牙无土栽培、比利时熊蜂、德国滴箭……这些设施和技术提高了西红柿的品质,也增进了杨银忠对世界的了解。
  正当居民们埋怨市场上的西红柿虽个大皮红却中看不中吃时,杨银忠生产的西红柿里外全红、清香满溢,不免让人艳羡。毫无疑问,杨银忠之所以能成功种植西红柿,离不开他对以往种植方式的反思。
  52岁的老杨种大棚西红柿快10年了,以前化肥、农药越用越多,用化肥调理板结的土壤,用农药催熟难授粉的作物……虽然摘下的西红柿还是红红的,但吃起来口味大不如以前,即便是他自己,“在棚里干活渴了,也不想吃”。连他自己都不想吃的西红柿,怎能受消费者青睐?而不能令消费者青睐,其市场销售、经济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于是乎,如何从传统落后的生产惯性中走出来,实现种植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便成为杨银忠追求的目标。
  “观念一新,万两黄金”。当杨银忠先后引进来自比利时的熊蜂、西班牙的无土栽培技术,并用产自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椰糠取代土壤,使用德国的滴箭精细控制浇水技术,加之按照西班牙专家的指导加强田间管理,一些传统的“瓶颈”终于得以打通。比如,无土栽培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放养熊蜂进行自然授粉解决了普通蜜蜂授粉率不高的问题,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因为不能用药,用药就会连熊蜂一块儿杀死,从而令生产的西红柿真正成为无公害产品。这般种植生产和管理的结果,不仅使西红柿的品质得以产生革命性的提升,市场得到极大开拓,其种植效益也成倍增长。杨银忠两个西红柿大棚,每个棚能净赚4万元左右。
  杨银忠另辟蹊径成功种植西红柿启示我们:农业的发展绝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关键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为追求,以效益为根本,积极并善于从传统农业生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我们虽不能一概否定传统农业生产一些好的理念、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但对于那些有碍于提升农产品品质的羁绊,有碍于提升农产品效益的藩篱,则要坚决予以破除。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的农业一定要从比较优势、比较效益出发,善于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团队,并为我所用。如此,我们农业生产的“天花板”才能被打破,农业的发展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掘,农业也才会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