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茅法明:精打细算创“家业”

  “凭你们的‘家底’,我看连地下室都建不起!”近日,茅法明站在初具人气的村综合楼前,回想起当年邻村群众的一句玩笑,一时百感交集。茅法明是天台县始丰街道茅导师村委会主任,最近被评为台州市十佳村(居)委会主任。
  这幢总面积6740多平方米的的综合楼,矗立在村口,眼下成了村民们引以为傲的村标志性建筑。项目启动前,村集体经济是零收入。在没有抵押物无法从银行贷款的情况下,茅法明和干群一起白手建起了这幢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综合楼。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城中村”改造完成后,村民们相继住进了体面的楼房,但村“两委”却寒酸得只能靠借用房子当办公场所。当时,村“两委”手里握有17间价值不菲的邻街地基。有人劝当时担任村支书的茅法明卖掉几间,就可以将综合楼造起来。茅法明一口回绝:“半平方米也不卖,我们不能把子孙饭给吃了。”原来,茅法明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把这些地基,变成一幢会“生钱”的综合楼,让村民们都能从中受益。
  然而,当茅法明向管理部门报批时,却被告知村里只能造办公楼,且面积有限制,只能建两层。为此,他一年年向各级反映,争取政策支持。在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关心下,2015年,村综合楼项目获得批准。
  好不容易盼来了期望已久的规划,这时的茅法明又遇上了一个大难题。项目建设至少需要1000万元资金,而村集体资产为零,银行又不放贷,茅法明忧心如何跨过眼前这道坎。妻子陈碧莲说:“那时他白天吃不香,晚上睡不着,人跟生了病一样。”
  全村500多人,每人出资2万元,就能建起大楼。综合楼是村集体资产,能不能动员大家一起来出资?这在县内没有先例,茅法明被自己的“奇思妙想”吓了一跳。山穷水尽之际,他试着在村“两委”会议上抛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这个“众筹”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紧接着,他带头承诺不直接参与项目建设,不到村集体报销一分钱,这让村民们格外放心。
  是一次筹资到位,还是按工程进度来分期筹,精打细算的茅法明心中有本账。他说:“我和村民约好是按农村合作银行的利率,如果一次性筹资,那村里就会多付至少七八十万元的利息。”第一笔项目预付款是100万元,他就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筹资,公告贴出仅5天时间,大家就把钱打到了村账户上。
  年近九旬的村民叶先球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茅法明原没打算她会加入,没想到她也到银行打了款。老人说:“法明做事细心牢靠,我信得过他。”就这样,老人根据项目进度,先后5次参与筹资。
  2016年底,村里将毛坯房整体对外招租。招租前,村民们预计一年能拿到120万元至150万元的租金。“能多一万是一万。”茅法明和村干部一起,一再到周边邻街商铺打听行情,然后一遍遍对底价进行精准测算。期间有人想以150万元一年承租,他挡住压力,坚决走公开招租之路。令村民开心的是,综合楼最终以180万元一年的租金成交。
  承租人的租期是12年,村里打算每3年上浮5%的租金,茅法明坚决要求上浮8%。他说:“村里还很困难,加上综合楼位置好,我相信承包人能够答应。”果不其然,他的精打细算顺利过关。
  茅法明乐观地说,再过五六年,等“众筹”的钱全部还清了,村里就可以从每年的租金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向村民发放“分红”了。
  村集体一穷二白,办事艰难,但茅法明不等不靠不抱怨。村里出租户人数是村民的2倍多,电瓶车消防安全是头等大事,造一个集中充电停放点势在必行。他说:“白天大家在外打工,停放点处于闲置状态,我想把停放点同时建成白天可以用来临时办酒席的场所。”
  听说了这个一当两便的想法,村民们直夸茅法明“精明”。占地900多平方米的项目需要80多万元投入,茅法明贴出公告希望村民每人捐资300元帮他解决启动资金,其余的由他想办法解决。很快,村民们就自愿捐款14万多元。
  眼下,电瓶车集中充电停放点已经建成,那规模、形象在县内排在数一数二位置。
徐平 戴显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