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
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
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强调:热柠檬可杀癌细胞!”6月初,在北京工作的刘女士的母亲在家人微信群里转发的一条养生帖,称热柠檬水杀癌细胞,甚至说这是医药领域有效治疗癌症的最新进展,被证明能够挽救所有类型的癌症患者。养生帖还特别提醒“转发十份至少可挽救一条生命。”“如果热柠檬水这么管用,那医生可以下岗了!”性格耿直的刘女士在微信群里没好气地怼了一句。
笔者通过搜索发现,所谓“热柠檬水可杀癌细胞”的养生帖有几个版本,比如热苦瓜水抗癌、热鸭梨水能抗癌等。养生帖除了把“柠檬”替换成了“苦瓜”“鸭梨”,其余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而且都打着“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的旗号。
事实上,就职于陆军总医院血液科的陈惠仁教授不堪其扰,曾专门发表辟谣声明:“所谓‘热柠檬可杀癌细胞’的网文,系有人假冒我的名义所为,所配发的肖像照也不是我本人,请大家不要相信!”“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千万记住桃子不能与西瓜一起吃,会产生剧毒”……刘女士无奈地告诉笔者,隔几天父母就会给她发一些类似“善意提醒”的文章。
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全市防汛紧急电视电话会议,晚上开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 (有可能1998年那么大洪水)……出行千万注意安全。”7月2日,在四川成都上大学的小王手机里弹出一条妈妈发来的微信,并千叮咛万嘱咐。这条帖子之后被辟谣了。
通过梳理,笔者发现类似“全市召开防汛紧急会议”的谣言前几年便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多发季节,而且很多内容一样,只是把时间、地点简单替换了而已。
朋友圈虚拟“熟人社会”,亲友宁可信其有而转发
不少网友表示,面对“提醒式”谣言,实在不知该如何应对,尤其很多是长辈出于关心转来的:“我说是谣言,我妈就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姨刚在群里转了《小龙虾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国人还被蒙在鼓里!》,我就扔了一条《全世界的小龙虾都被我们吃了?这锅不背,但也不会停下吃》”“我曾经也尝试辟谣,但他们视而不见。”……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
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危害不小,为何这类谣言一再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疯转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是以“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
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笔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另外,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或追求刺激,或用流量换收益
编造提醒、体贴式谣言的背后动机到底是什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
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一位自媒体公号运营者揭秘:当下,部分自媒体与广告商之间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阅读量和粉丝数高,会有广告商找上门。一些自媒体利用公众对生命健康、公共事件等问题的关注,将部分谣言穿上“养生”“公共安全”等外衣,以吸引更多的阅读量和粉丝量。自媒体账号有了关注度,广告便会接踵而至,形成了依靠制造“关心式”谣言来赚关注、博眼球的盈利模式。
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公众号或微博账号在推送此类谣言的顶部或底部有时会有贴片广告,甚至读者阅读及转发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还有一些属于恶搞。比如每年高考,有人就开始在朋友圈里丢准考证。警方提示,所谓联系电话可能是恶作剧,电话主人和造谣者有矛盾,有些号码甚至有可能是“吸费电话”,若回拨并按提示音操作,很可能会被扣除话费。
(摘自《人民日报》 金正波/文2018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