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入伏凉面滋味长

  □
乡村美食崔向珍\文
  绿树浓阴蝉声嘶,暑热蒸人在三伏。从我记事起,酷夏入伏的第一天,母亲都要做一锅凉面给我们消暑解馋。
  为了这一锅凉面,母亲从上一年的秋天就开始准备了。从田里割回家的芝麻秆,母亲小捆扎好,竖立在墙根边晒透,然后找一床旧床单,芝麻捆朝下不停地抖,抖出来的芝麻粒,母亲仔细地除去杂质,一半卖掉,一部分装进白布袋里小心封存。待到第二年蝉声起来的时候,母亲便用这些芝麻,换来芝麻酱和香油。
  开始做凉面了,母亲先是在大铁锅里烧好一锅开水,舀到搪瓷盆里凉着,接着就去院子摘豆角、黄瓜、茄子、青椒、蒜头、小葱和香菜,还有野生的马齿苋,都要准备一些。
  豆角、马齿苋,母亲洗净后放在开水里焯熟,放上油盐、芝麻酱和香油均匀调拌。母亲把茄子去皮切成小丁,放上平时不舍得吃的猪油和酱油炒熟,芝麻酱里放上凉开水和酱油搅匀,黄瓜和青椒切丝,小葱和香菜切小段,蒜瓣拍碎切末用酱油调匀备用。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开始和面,面和好后放着醒一会儿,母亲把大铁锅里添上水,吩咐我们烧火的同时,开始擀面条。
  等到面条煮熟捞到搪瓷盆里,我们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桌子板凳。一大盆蒸腾着新麦香味的面条,碧绿喷香的各式小菜,我们一个个急不可耐地往碗里捞面条,夹菜,顶着一脑门子大汗,呼呼啦啦吃得满嘴流油。
  入伏的这一顿凉面,在我们的记忆里,已经是奢侈之极的盛宴了。每次的凉面和小菜,我们都吃得盆干碗净,浑身汗湿的母亲看着我们,心满意足地笑着。
  许多年没有聚在老宅的大槐树下,一家人快乐地吃一顿凉面了。如今,父母和我们一起在城里生活,坐在精致的餐桌上,母亲依旧擀了面,做了花色齐全的各类小菜,虽然母爱的味道依旧幸福香甜,却独独少了那份自然纯净的童年欢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