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浙江畜牧兽医

产业融合 整县提升

长兴县引领湖羊产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长兴县按照“一个产业做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的思路,因地制宜,整县规划,重点实施湖羊产业“103311”工程,有力推动长兴湖羊特色产业的振兴与绿色发展。目前,全县湖羊饲养量达17.2万只,总产值超亿元。
综合施策 实现湖羊产业振兴发展
  长兴是湖羊的发源地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优势,湖羊产业作为该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连续6年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已形成集供种、生产、屠宰、餐饮等为一体的长兴湖羊产业链。一是政策推动。自2012年起连续出台扶持政策,种羊场给予5万-20万元补助、标准化示范场给予5万-10万元补助、新建高架羊舍给予100元/平方米补助、文化节庆给予15万元以上补助,累计投入县乡财政资金5600多万元。该县早在2016年就出台《整县制推进湖羊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实施湖羊产业“103311”重点工程,即建设美丽生态羊场10个、农牧结合示范园区3个、农牧结合服务组织3个,力争“一个产业做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着力构建屠宰加工与旅游餐饮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体系和长兴湖羊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二是规划引领。出台《长兴县农业转型发展“1736”行动方案(2018-2020年)》,深入实施湖羊产业振兴发展,规范提升湖羊屠宰精深加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区域分布,促进品质提档、效益提升,计划到2020年,湖羊饲养量达到20万只。三是服务跟进。通过项目倾斜,共争取并落实省级补助资金930万元,总投资1994万元。采用项目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开拓等多种方式,结合主体发展需要,“菜单式”跟进各项服务,扶持主体逐步壮大。截至目前,全县新建千头以上规模羊场10家,培育湖羊原种场1家、一级种羊场2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1家,成功创建9家标准化示范羊场,建成年屠宰量达10万只的屠宰加工企业1家。
农牧结合 实现湖羊产业绿色发展
  充分发挥当地饲草及农作物秸秆丰富等优势,坚持资源循环利用和农牧结合,不断提升湖羊产业层次。一是生态化水平明显提高。充分利用场区芦笋、玉米、水果、茶叶等农作物,实施农牧结合场内小循环;吕山乡、和平镇和林城镇已分别建立湖羊产业农牧结合示范园区和服务组织,实施区域中循环;种植1.2万亩芦笋、35万亩水稻等农作物,在县域内广泛应用“芦笋(水稻)秸秆—羊—肥”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开展秸秆换肉行动,实现农牧结合县域大循环,推进湖羊养殖节本增效。二是清洁化程度不断提升。全县10家千头以上规模羊场推广应用TMR自动喂料系统,其中4家实施了智慧畜牧业项目。全县共引进TMR搅拌机、自动喂料车、铲车等先进饲料加工、饲喂设备29台(套),全自动喷雾消毒、自动刮粪等机械设备35台(套)、智能实时监控设备4台(套),累计投入资金460多万元,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实现了湖羊产业节能、节料、节工的清洁化生产要求。三是美丽化样板不断呈现。按照场区建设美、环境生态美、品牌文化美、设施配套优、生产管理优的要求,对照标准,整县规划,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场一策”建设美丽生态牧场。全县已有9家规模羊场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生态牧场,其中长兴永盛牧业有限公司入选浙江省首批美丽生态牧场20强。
产业融合 实现湖羊产业延伸发展
  以文化为桥梁纽带,以共同合作为方式,以休闲餐旅为导向,延伸拓展湖羊产业链上下游,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农旅结合、文化搭台”的特色产业振兴模式。一是文化节庆助推产业发展。连续举办了7届“长兴湖羊美食文化节”,每届文化节各有特色、亮点纷呈。其中,2014年第三届时顺利举行了浙江省湖羊产业振兴计划启动仪式;2016年第五届时吕山“湖羊美食文化一条街”正式开业;2017年第七届时湖羊年屠宰量10万只的精深加工项目投产。主产区吕山乡先后被授予“浙江省湖羊之乡”“中国湖羊美食名乡”等多项荣誉称号。二是餐饮休闲激发产业活力。投资2亿元建成湖羊美食文化一条街,街区总占地80余亩,倾力打造以湖羊为主题,以美食为介质,集餐饮、文化、休闲于一体的高品位湖羊美食集聚区。每年7月份,在美食街举办湖羊美食音乐啤酒节,倡导形成了“夏季吃羊肉”的新习俗,带动了湖羊销售和养殖的热潮。该县湖羊美食文化一条街以及长兴永盛和山岗牧业有限公司共3个点列入全省湖羊牧旅融合特色消费点。三是多元宣传打响产业品牌。积极宣传“长兴湖羊”品牌,央视二套《生财有道》以及央视七套《每日农经》《乡村大世界》等栏目纷纷走进长兴、走进吕山,探访湖羊养殖。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魅力农产品嘉年华”活动中,吕山湖羊成为当年全省唯一一个荣获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称号的农副产品。“吕蒙”烤全羊品牌在周边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长兴湖羊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呈现出“种质优良、规模提量、智慧美丽、农牧结合、餐旅休闲、链条延伸”的产业发展新面貌。
常煦/文 本报记者 金国栋/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