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朋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各地都在加大扶贫力度。与此同时,有些地方出现了“红眼羡贫”的现象。一些生活条件尚可的非贫困户看到贫困户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和生活照顾后,也要求被纳入“贫困户”,以享受各种帮扶政策。有的甚至通过上访渠道“讨说法”,或编造莫须有的材料,诱逼基层政府予以扶贫照顾。这种现象亟需引起重视。
从表面上看,“红眼羡贫”问题是在近年来扶贫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和扶贫红利不断释放的形势下出现的畸形心理和扭曲现象。从深层次看,它反映出少数人思想上的贫瘠和惰性。有人以为被贴上贫困户的标签便可以悠哉乐哉地等着接济、靠人扶持、享受优惠政策。显然,这种等靠要、不思进取的思想不仅不利于扶贫脱贫工作的顺利推进,而且极易在农村滋生和传染不求上进的不良风气。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当前最需要下大力气根治的一种贫困。
对于这种“红眼羡贫”的不良思想,迫切需要全方位营造“勤劳致富光荣”“积极脱贫光荣”的舆论氛围,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要靠双手去创造。同时,还应通过树立创业致富、兴业富民的正面典型,激发贫困户主动作为、奋发向上、独立自强,将“沾光”和“搭便车”等惰性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让“红眼羡贫”迅速止步。
当然,也不排除基层扶贫领域中偶发的优亲厚友腐败行为,引发部分非贫困户滋生心理不平衡。这说明,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加大群众身边“微腐败”的有效治理,特别是应加强对基层扶贫领域中优亲厚友等不公平现象的惩处力度,构造良好政治生态,减少“红眼羡贫”的生存土壤。“红眼羡贫”也折射出扶贫工作中精准识贫这一具体操作难题。以农户收入为例,按人均收入3000元为贫困标准线来计算,一户人均收入2950元,可计为贫困户。但另一户人均收入3060元,则算“边缘贫困户”。实际上,这两户经济状况相差无几。一旦认定一户并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另一户则会或多或少有意见。这正是当前广大扶贫干部面对的困扰,也是极易引发“红眼羡贫”的诱因。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精准识贫办法。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