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观点

“水稻奇迹”告诉我们

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

  □曹丽娟
  中国水稻再创奇迹。近日,“袁隆平带领的中国研发团队在阿联酋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国内外民众广泛关注。据报道,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实验种植水稻,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差不多相同时间,也就是上月底,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启动“中华拓荒人计划”,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同时进行水稻插秧“拓荒”,建立稻作改良试验示范基地。我省的苍南县龙港新城盐碱地作为6个盐碱地试点之一,这次也试种了30亩,5个月后将收割,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要知道,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要知道,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如果将其中1亿亩种上海水稻,按最低亩产300公斤算,可多养活8000万人。这是何等的神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深耕农业,执着研究水稻,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伟大事业,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之前,面对美国学者发出“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袁隆平用科研成果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再刷新单产世界最高纪录。多年来,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亩产从700公斤增加到800公斤、900公斤,去年在河北邯郸再次创下世界水稻单产新纪录,平均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多养活了7000万人,还逐渐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何等的功劳。
  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值得深爱“三农”之人为之追梦逐梦。当初,袁隆平之所以研究杂交稻,是因为他曾“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这个梦牵引着袁隆平一路向前,终于将梦想照进现实。现在,我国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投身其中,亲手描绘新农村画卷。这是时代的呼唤。
  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需要从业人员有执念、有担当。我们知道,袁隆平已届耄耋之年,本可安享晚年,却还在辛勤耕耘。10年前,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如果身体还硬朗,我可能还想攀登新高峰。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10年后,他还在践行诺言,并且胸怀天下,开始追求“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每一位“三农”工作者都应像袁隆平这样拥有执着的意志和担当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持之以恒,迎难而上,不断创新,收获硕果。这是历史赋予当代“三农”工作者的使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