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增效增收增美景

我省创新农作制度显实效

  □本报记者 郑慧玲
  本报讯 “种养结合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嘉兴市秀洲区农技推广基金会会长周志明说,数据分析显示,藕-鳖套养、藕-泥鳅套养或稻-鳖套养,亩纯利润为7254.3元、2728.6元、2156.8元,分别比单种水稻高出11倍、3.6倍和2.65倍。
  日前在嘉兴召开的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秘书长会议,有一项重要议程:参观“中国田藕之乡”秀洲区农技推广项目示范基地。在基地所在的王江泾镇,“十里荷塘”荷花开得正艳,引来众多摄影、书画爱好者。而荷下,正是套养的鳖、泥鳅、小龙虾等。像这样荷“鱼”共兴的,该基地共有6343亩。
  秀洲区北部王江泾、油车港、新塍3镇有低洼湿地16万亩。“有水必淹、有雨必灾”,传统稻麦等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受到极大制约。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将这3镇列为第一批创新农作制度重点乡镇建设项目。这些乡镇采用水生蔬菜和鱼类种养结合的模式后,每亩农田增收1000-7000元。“种养结合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周志明说。
  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探索推广新型农作模式。近年来,每年资助创新农作制度试验示范项目60个,每个项目资助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深受各地农户的欢迎。“富阳车腾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实施的‘蓝莓+香榧幼林套养土鸡种养技术模式’,在150亩香榧幼林里套种蓝莓90亩,套养土鸡4000羽,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副秘书长胡新光介绍,蓝莓投产期内,与采摘、旅游、观光、餐饮相结合,亩均创收1.08万元。“我目前有20条养鱼‘跑道’,将鱼类高密度养殖在槽(跑道)中,配备‘推水增氧’装置和吸污器。由于水一直处于流动状态,鱼就像在跑步机上运动,长得快、产量高、肉质好。”湖州市南浔区养鱼20多年的盛江家庭农场负责人盛素红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她应用这种新模式后,收益是传统鱼塘养鱼的3至4倍。“‘跑道’养鱼技术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湖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秘书长余阿长介绍。
  抓好民办农技推广平台建设,也是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开展的资助民办农技推广平台工作,首批12个农技推广平台各获得20万元资助。一年里,这些平台共招收中长期农业研修生、实习生82人,有效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今年,民办农技推广平台项目资助名额扩大到18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