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衢州老人义务扫山路37年

  曲折的山路从村口停车场向上蜿蜒,在两侧数十栋民房簇拥下,略显狭窄,然而路面很整洁,仅有飘落的竹叶,找不到塑料袋等生活垃圾。“这条道路能这么干净,多亏了范美妹老人。”6月10日,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黄泥岭村烟雨蒙蒙,村支书巫静洪带着笔者前往范美妹家里。他说,这条狭长的山路,97岁的范美妹已经清扫了37年,不论寒暑,她都会拎着竹笤帚清扫地面的垃圾,迄今为止,没有要过一分一厘的报酬。
  范美妹的房子坐落在村口,地处半山腰,再往上便是竹山。屋子里,范美妹与两名邻居坐在一起聊家常,她口齿清晰,言语反应敏捷,见到有客来访,起身相迎。
  范美妹60岁时搬到了现在居住的这栋房子里。当时,门前这条山路还未硬化,路面是石块和裸露的黄泥,村民家的鸡、鸭、牛等家禽家畜路过后,时常会把粪便遗留在路上。而且,从山上拖运下的毛竹,经过道路后,撒在地上的大量竹叶也很容易令行人滑倒。“我每天会走这条路,村里人上山干活,也要从这里过,不把垃圾清理掉,路就不好走,不能让人在路上滑倒。”范美妹说,她搬到新居以后,就腾出时间,主动清扫门前山路及附近小路,这一扫,就是37个春秋。
  四五年前,黄泥岭村的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山路被硬化,范美妹清扫起来更方便了,不再需要用手把石缝里的竹叶等捡出来。而且,不久之后,村里还雇了专职保洁员,每天清理村道。“有的角落保洁员没扫到,我会去把垃圾扫掉。”范美妹说,村里有很多小泥路,尽管很不起眼,但还是有人走,她平时会习惯性地到这些路上走走看看,发现垃圾就清理。
  虽然山路不长,只有200米左右,但范美妹往往会扫上一上午。73岁的彭爱娇是范美妹家的常客,而范美妹也经常会在扫地过程中到她家串门。她说,范美妹待人特别好,经常无偿帮人编织棉鞋、线帽,去年年底,范美妹就做了20多顶线帽送给她和其他村民。“大家对我很好,我扫地的时候,他们会叫我小心一点,有时家里做点好吃的,也会给我送点过来。”范美妹有3个女儿和1个儿子,女儿均远嫁外地,儿子忙于自家家庭生计。她说,她不愿离开村庄与女儿居住在一起,而她的子女也很支持她义务清扫村道。她说只要吃得消,就会一直扫下去。 叶晓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